盛女與可持續發展之矛盾
Substainable Development vs Old Spinster
註: 以下內容, 純屬作者一般個人意見,不能視為有法律約束力之專業意見,凡涉及如投資、法律、會計、建築或醫療等受法律規管行業之專業問題,如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 之相關專業顧問或從業員查 詢
免 責條款 DISCLAIMER
-29/4/2013
平等不等同公平是顯淺道理,基於能力差異
(difference in
capacity),不同個體負擔不同責任似乎是社會共識,惟實踐時,一刀切之平等容易執行,因應能力差異而施以個别對待之準則卻難釐定。現實例子多如牛
毛,以反歧視為理據維權之士,更一忽兒以平等為由爭平權,一忽兒又以能力差異為由要求特權,界外人士都似成化外之民,被逆向歧視還要背上歧視之罪名,世事
荒誕不經竟被説成人間至理,即使不言報應,逆天而行者似未預見一己之私所帶來之社會後果。
眾多例子中,在兒童期進行分流(streaming)決定終生學習取向一直為人疚病,好不容易才實現普及教育,因資源匱乏而產生之升中試,終於成為歷史中
一個令人嘆息卻又教人無奈之印記陳跡,但因循茍且,沒有同時進行配套改革,從宏觀教育管理至微觀教育管理都沿用精英教育之模式,取消升中試,還是有
SSPA,甚至曾増加一個初中評核試。為要贏得終點綫,家長更抱著要贏在起跑綫之心態,結果分流向前推至學前教育,升中試年代,小朋友還有幾年快樂日子可
過,升至小五小六才要過兩年非人生活,初中又可回復輕鬆,享受較多元化之學校生活。現在從牙牙學語開始便要跟沒完沒了之功課搏鬥。老
樸並非認同那些喝過洋水之教育專家,動輒搬西方人教育理論來否定苦讀背誦及反覆練習之作用,只是認為讀書學習,必須發自內心對知識之熱愛及追求,被虎爸虎
媽加上嚴而無方之老師強迫學習之小孩子,縱然過關斬將,不過是考試機器,一旦離開學堂,便似脫離苦海,從此不願再翻閲書本,結果製造出一群擁有學歷卻缺乏
學問和智慧之年青人。
從起跑綫便要被鞭策狂奔之學制,結合本地特殊情況,更出人意表地產生性別歧視效應。首先是港英政府出於管治需要,英語被視作為區分精英及一般民眾之準則,
學能評核時語文比重比其他以母語為教學語言之地區高,且以外語(即英語)為主,回歸後欲推行母語教學,但考慮不週,功敗垂成,往後推行阻力更大。其次是課
程設計重灌輸理解(即俗語所謂之填鴨教學)而輕啟發探索。第三是編制對紀律控制要求嚴格,與社會追求崇尚自由風氣背道而馳。
精英教育年代,尖子可塑性高,考試頻率反低於現時,男女成績差異並不明顯,普及教育年代,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紀律管理都向女孩傾斜,分流愈向起跑綫前推,評估出現女優於男之情況愈明顯。不
必甚麽教育專家,任何一個為人父母者或已為長輩者,都可清楚説出女孩如何較同齡男孩早熟之事實,也能説出女孩口齒較男孩伶俐之普遍現像,所以兒童期時女孩
學業成績每每優於男孩,側重語文能力之學科尤甚,加上女孩服從性較強,對側重貫輸聆聽記憶之課程及要求安靜遵守紀律之擠迫學習環境擁有較高之適應力,更將
優勢進一歩拉開。當然,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可能導致例外事件(exceptional
case)出現,但只屬少數個別事件,對統計數據有基本認識者,皆知有機個體某一特性之分佈模式不可能是高度集中在平均數及中位數所在之狹窄區間(即所謂
中心趨勢(central
tendency)之陡峭尖峰形曲線,而是必然呈現鐘形分佈之平緩常態曲線,兩個組別之分佈有重疊區間正常不過,一個組別之尖子優於叧一組別之下遊份子不
能否定整體上之一般差異。
無論生理上及心理上之發展,兒童期之女孩較男孩一般超前一至兩年,即使體力及體格亦如是,現時兒童營養豐富,部份早熟女童在小四已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和月
經。進入青春期後,男孩體形及體能才開始反超女孩,從生物學角度而言,生理上仍然落後,一般人將體形等同生理是誤解,實質上
第二性徵出現時間才是分別男女間生理發育進度差異之客觀證據,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第二性徵令兒童正式意識到自己之性別,確認踏入成長之新階段,促使其思考
成長時身體之內在及外在變化,摸索作為成年人之應有形象,重組個人之人格,調節自己之社會行為,尋求他人認同他或她的成人身份。由於女童之第二性徵能通常
來得比男童領先一至二年而且變化較明顯,生理之變化促使心理上之改變更快更強烈,女孩早熟,無論學術上及經驗上皆已是共識,渡過青春期後,男孩體能及體格
反超女孩,能擔任較艱苦之工作,通過責任之承擔及體能之磨練,才有機會續漸拉近,但社會環境過於安逸,令現在之孩子,欠缺學業以外之磨練及承擔,故安逸對
男孩成長之反效果,便更甚於女孩。向來説窮人孩子早當家,是環境使然,所以窮家孩子較富人孩子早熟,富不過三代是因為安逸令富二代及富三代缺乏競爭力,在
沒有階級屏障之社會環境,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不過是自然規律。以兩性而言,安逸亦令男孩降低競爭力,九七年或之前,這是推論,但九七年中學派位採用男女合併依成績排列分配學位後,
十六年後之今天,這已成對事實之解釋。富二代或富後代贏在起跑線外,女生相對男生而言亦同樣贏在起跑線,女生佔據第一組別中學大部份學位;一群第一班中學
之家長隨意翻看早會相片時,突然啞然失笑,原來萬紅叢中幾點綠,女生佔據大部份畫面,男女校大有成女校之勢。尖子女多男少現像逐年向上推移,近日拿港大男
女生比例看,原來研究生之女生人數亦反超男生,女權份子大獲全勝,理應額手稱慶;可是並非全部女性都有相同感受,一套電視真人秀便戳穿美麗之表像,《剩女
愛作戰》道盡剩女(old spinster)辛酸卻又要裝作若無其事甚至怡然自得之真相。
莫道老樸是大男人主義支持者,甚至不必猜測老樸性別,今天大聲疾呼評擊中學派位採用男女合併排列成績不科學和不公道還是以母親為絕大部份,社
會中下層男性怯於女性特權份子(有別於女權份子)及其背後政客之威勢,早已龜縮在一角擡不起頭來。另一方面,上層社會仍然以男性為中心,上流社會男尊女卑
之傳統,中西文化如一,年青一代自少在歐美貴族學校跟世界各國皇候貴胄交朋結友,既無派位之亂,亦無功課之勞形,學成歸來便成為社會金字塔最頂層之精英,
惟男女之身份定位仍走不出豪門家族千百年來之紳士淑女傳統桎梏,亦根本不必受中下層之遊戲規則規範。位處權力中心之男性精英,即使是充滿良
知及正義感之正人君子,依據個人經驗及認知,只道為中下層社會女性爭取權利是理所當然,自我感覺良好,那知道中下層社會建制中,性別歧視已走過了頭而成逆
向歧視;對偽君子而言,也不過是慷他人之慨,卻能大彰個人紳士風範,向女權份子及背後政客有所交待,何樂而不為。可惜天意弄人,女性特權份子以輸打贏要之
心態來維權,再得政客及偽君子推波助瀾,結果得到特權卻失去持續發展權(right to substainable development)。
公平不等同平等或平均對女權份子應是耳熟能詳之事,否則分娩假期或増加女廁比例之合理要求便無從説起。基於能力或生理差異而獲得優待,正正能體現社會之文明和進步,只是過猶不及,當女性相對男性出現優勢時,現行之處理模式,不是視而不見便是歪曲事實,例
如涉及男女間之暴力事件,敢説立法、執法及司法機關是一面倒假設男性體力和意志佔優而不考慮女性能強於男性之可能,不少事例或案例説明此種偏見已嚴重影響
判斷至足以防礙公義之伸張。合併小學男女生成績排列分配中學學位是另一明顯事例,此機制令女生佔盡優勢,繼而在升學以至要求一定學歷之就業機會上超越男
性,姑勿論此種過早分流及帶有逆向歧視之課程設計是否造成不公平競爭,而現實中,中下層社會年青一代女性之學歷、職位及收入高於同齡男性,已客觀地造成憤
青宅男及剩女滿街。不必諱言,剩女之名充滿譏諷和貶意。惟話説回來,一直以
來,不少女性為照顧家庭或投身公益事業,小愛持家,大愛濟民,行為已超越世俗之性別觀念及規限,世人尊敬仰慕還來不及,豈會被謔稱為「剩女」。今日所謂之
「剩女」,公主病纏身,自小被訓練成好勝逞強,瞧不起不如自己之男性,又容不下比自已高強之男性,也不願面對在不公平競爭下具有相稱學歷及經濟條件之同齡
男性數量已少於女性之事實,還以為個人享樂及自由放任即等同豐盛人生,自命「盛女」,沈迷酒色玩樂,蒲蘭桂坊,逛廣東道,縱情性慾卻不願生兒育女,甚至以
性,身體及生育作為擠身上流社會之手段。抱如此心態,不可能成為完整之女人,因為不曾經歷刻骨銘心相思之苦,不可能明白教人生死相隨之男女
愛情,未曾嘗試十月懷胎及分娩之痛,不可能體會母親無條件愛護子女之骨肉親情,所以男孩子之母親控訴學制對男性不公平,九十後甚至千禧後女孩為追求男友而
自動獻身,此類近乎自甘作賤之行為,對女性特權份子及其支持者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從科學觀點而言,高學歷及高收入之不婚女性増加,並非可持續發展之社會模式,優良基因不能延續遺傳後代,又或下一代大多來自低學歷低收入家庭,無法得到良
好教養,人類物種之優良品質如何保存發展?人工受孕(已被不婚女性用作不婚生育之手段)或領養可以視作對不育夫婦之補救,卻不應當作父親(father
figure/role model)和完整家庭之替代品。對無神論者而言,「剩女」可能是自然界向違反自然規律行為之反彈,對有宗教信仰人士,可能是上天對忤逆天意人類之懲罰。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