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從一封致中文科科主任的信談起



老編
-20/4/2010

雅可樂君交來一信兩稿,謂友人老馬有火,修書聲討愛子語文老師朱筆亂批,評改胡塗,不知所謂;分數是其次(卻絕非不求分),誤人子弟是大事(何況是自家兒 子),觀其初稿,直若檄文,然有理有據,可堪全港為人父母及為人師表者一讀,後感罪不在校,亦非在師,而是過在語文政策及培訓。此校管理素來優良,只因語 文師資青黃不接,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新丁上陣,經驗過淺、學養不足、即速上火線,身負重任,廖化作先鋒,始有失誤,友人為存忠厚,定稿不為已甚, 刪節甚多,校方亦火速回應,約見多位心有同感之家長,共商補救之策,化危為機;須知教學相長,虛心檢討,說不定能為教育界多添一良師,是眾所望也。


火氣大減,反失可觀性,故徵得同意,不如隱去姓名及私人物事,針對具普遍性之問題,借題發揮,一抒鬱結,只當議論文章一篇,能否發聾振聵,則不敢寄存奢望。


兩岸三地,香港中文水平,叨陪末座,並非偶然。地處南隅,方言為主,絕非原因,否則除河南河北兩省以外,其餘地方,包括閩南話為主之台灣,理該跟香港情況 相同,可見語文政策始是主因。重英輕中,其實關鍵不在「重英」而在「輕中」。港英年代無話可說,回歸後一邊廂搞母語教學,一邊廂在資歷架構頂層維持英文超 然地位,大學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學位試及專業資格考試以英文為應試語文,表面是因應市場經濟需要,說穿了,不過是維護往日港英治下既得利益精英集團之特權 地位,因勢利導,中文中學被標籤為次等學生收容所,母語教育變成弱勢社群之咒詛,失敗不過是遲早問題。


港英年代,中文程度低落還可歸咎是時勢使然;英文有價,中文換不到糧票,在外族統治下,又如何能弘揚中華文化;港英政府為維護管治權威,只承認英聯邦學 位,戰後好一段時間,教師入息微薄,小學更甚,大學生為天之驕子,願入行者不多,中小學教師人才匱乏,唯有設立師範學院提供短期訓練,入學資格要求不高, 中學畢業生縱然成績未達標,只要有學校聘用,可為暫准教師(Permitted teacher),再接受在職訓練(ICTT),成為註冊教師(registered teacher),師範學院師資亦好不到那裡去,只定位為職訓機構,極多講師或導師,不過是具數年經驗之官中小教師,最重要是擁有本地或英聯邦學歷,且職 權分工極為官僚,做成濫竽充數;從圈內人士講述之兩樁小事,或可見一班:其一為某講師被分配講授視聽器材之使用,本身卻為技術盲,不懂操控,唯有開講前半 小時先行請求技術助理惡補一課,接著在課堂上,卻能以中英語侃侃而談,技術助理在其「指示」下作示範操作,就此完成一課,技驚旁觀知情者,可謂天衣無縫。 其二是一名國學常識只堪教授初小之導師,被分配講授文字學,本來備課充足,依講義照本宣科,便無破綻,卻信口開河,說部首非字,有形無聲,引來詰難,及後 心有不甘,處處刁難問者,引起公憤。當然庸師也可能出高徒,但端賴自學。


反之,四十、五十及六十年代因種種原因南來之文化人,空有滿腹詩書,苦無用文之地,內裡有真才實學者,港人難望其項背,四書五經,詩詞歌賦,隨手捻來,不 在話下,有奇人甚至廿四史亦倒背如流,看錢鍾書先生之《談藝錄》,便知所言非虛。本土學生,相較猶如夏蟲井蛙。即使今天有搜尋器之助,要求大學中文本科生 如此旁徵博引,亦無此可能。六十年代某中學每年教職員聚會,效古人雅集,與會者即席揮毫,或吟詩唱和,或施丹青妙筆,南來文化人或家學淵源者,縱使本科並 非文史哲,仍揮灑自如,本土大學語文系畢業生,則左支右拙,或引古人名句,或以新詩應對,對比之大,可想而知。礙於體制,即使是內地大學教授只能當中小學 暫准教師,較諸本地只有中學程度之註冊教師收入還低,更荒謬者,為求取得註冊,須要接受在職訓練,教壇上授業者學問見識遠低於受業者極為普遍,龍游淺水, 虎落平陽,尊卑失位,能力及權位倒掛;講者若有自知之明,謙虛內斂,跟聽者閒話家常,互相切磋,甚或不恥下問,彼此合作,為港英之荒謬制度串演一齣黑色喜 劇,已屬完美結局,偶有講師欠自知之明,大言不慚,錯漏百出,座中有不屑者直言其非,無言以對,以英文文學理論解窘,甚或事後秋後算賬,亦時有所聞。


前者若應水雷"屯"卦之象,如龍居淺水,動則難生,南來文人,惟忍辱負重,緊守岡位,安家立室,養兒育女,作育下代,則乃萬物始生之象。此群落籍教育之文 化人,散居港九新界各處,包括偏遠村落,默默耕耘,造就七十及八十年代香港之起飛。今天被目為五十後及六十後之兩代,受惠於此一群南來文化人,不可謂少, 更是此兩代精英,英文冠絕兩岸三地外,中文亦未至無以示人。


至於後者,部份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或販文為生,或幽區鄉間務農,或仿陶朱公而營商,人脈背景較強,則承朱(朱禧)王(王陽明)文人辦學之遺風,於港英建制外,別樹一幟,成立私立學院及大專,發揚中國文化,亦卓然有成,如中大三創校成員書院,嶺南大學及樹仁大學前身等。


時移勢易,今日教育學院編制,理論上已難容學歷不足之講師,為求升格為大學,師資要求,已趨向以博士學位為必要條件,雖然此制度亦排斥有學問而欠學歷之人 才,較諸往日,每易充斥不學有術之教育官僚,兩害取其輕,已有長足進步。然語文科目,師生質素每況愈下,尤以中文科為甚,是捨本逐末所致。


現今世上,中文雖非唯一以形體為做字原則之方塊文字,卻為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累積作品最豐富而仍在運用中之活文字,跟標音文字相比,學習典線較平 緩,須花較長時間先行打好基本功,句式語法更是複雜,三千年之著作,浩瀚如江河大海,欲盡覽古今典籍,誠如以有涯之生隨無涯之知,根本無此可能,往日儒 生,猶如至今仍「英而優則特」(特權份子)之精英階層,故弄玄虛,為語文學習設下重重障礙,藉此自我抬舉,故數千年來,從無改善傳道授業解惑之法,難 於普及;直至清末民初,國難當前,有志之士,欲啟民智救國,乃參考歐西語法,整理中國語文,提倡白話文教育,成效不容置疑。兩岸三地中,又以內地最為積 極,現代漢語教材亦最多,台灣保留較多傳統文化內容,香港在兩者間搖擺,港英年代,較接近台灣模式,甚至更為保守,政府公函及官銜,皆跟隨清朝制式;大清 律例,在不涉主權及對外政商交往之情況下,頗多亦予以保留,如新界原居民之土地業權繼承制(俗稱丁屋制)及一夫多妻制(七十年代中始取消),語文教育含古 文成份甚高,回歸底定後,則加速向內地接軌,立新以外,亦忙於破舊,乃有信內所述之評改。


執中近道,證諸董仲舒之獻策,過不在獨尊儒學,而在罷黜百家;今日本土語文政策亦然,現代漢語及歐化語法主導中小課程,並無不可,排斥非現代漢語語法卻是 大錯特錯,後果是中文語文程度不升反降。要知中文源遠流長,受外語影響亦非始於歐美勢力崛起之後,講求約定俗成,古今成語俚語,如生命力歷久常新,不合現 代語法又如何?現代漢語語法奠基者如王力教授,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推廣歐化語法,用心良苦,跟「漢人學得胡兒語,站在城頭罵漢人」之崇洋媚外心態,不可 相提並論。信內記敘王力教授及趙元任教授一段軼事,王隨趙於青華研習時,因斷言文法及語法有無而引發之有關治學態度之討論,趙予王之忠告-"言有易,言無 難",只怕是今日教院及大學教授語文及語文教學法之學者講師,一時間亦未必自覺,或未以此嚴正告知學員,致令語文老師輕率批示,將合乎中文語法而有違現代 漢語語法之遣詞做句,評為錯誤。


過猶不及,往日習文,重背誦而輕解說,縱有解說亦門檻太高,不合入門初學者,資質或耐性稍差便中途而癈,如今重解說而輕背誦,充其量是猜度試題而記憶標準 答案,語法修辭技術名詞一大堆,實際寫作卻是殘章斷句,或依範文例作,起承轉合有如八股,千篇一律,感情生硬,不見誠意,偶有不依範式,反遭扼殺,語文水 準那能提高,看如今香港文壇,無論雅俗,能以文章詩歌傅世,還是來來去去那一二代老人家,並且均有舊文學之根柢,俗文學如黃霑,林汐及盧國沾之流行歌詞, 不少皆近文言多於白話,較今日新晉填詞人之現代語言,更易於啷啷上口,萬人傳誦。


常人有一錯覺,以為教師學問,只要略高於門徒便可,孰知前期教育影響深遠,早期觀念有錯,日後修正有相當難度。稱職語文教師,不能只專攻現代漢語,如無承 傳,豈有創新,中文語法修辭之認識欣賞,非歐化語法可解,三千年來各朝代之特有文學體裁及流變,乃基本知識,劉勰之《文心雕龍》,王國維之《人間詞話》, 傅庚生之《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皆是具中國特色之獨有文學理論,不讀難以理解中國文學作品之優劣如何判別,更不能只讀原來文本,內裡所引所涉傳統哲學及文 學作品也該旁及;文字學古稱小學,可知為學習語文入門之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或過於繁瑣,且欠甲骨文印證,部份有錯漏之處,六書則己是造字共識,幸現 時坊間部首源流書籍甚多,能熟讀一遍對字形字義之瞭解,必然大有進益,多少能認識中國文字源流,從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北魏體至今日楷書,自象形 至抽象之演變過程中,領悟今日字形筆劃之由來,當知過份執著筆劃小節實在無謂,如「貝」、「具」及「只」字下之兩點,遇嚴苛老師,學生家長,每感無所適 從,從考究所得,「貝」字下部兩點是則殼下端象形,「具」字下之兩點,依鐘鼎所見,應與最下一畫成兩手持貝之形,蓋古時以貝為錢,具者、具錢易貨之意也, 「只」是一手持鳥之形,「只」即為禽鳥之單位,至李斯作隸書,為方便書寫,俱變成如八字之兩點,如何書寫,是否與其他筆畫相連,皆不同書家字體之美觀問 題,為此爭拗不休,只苦了學生及家長。最後是音韻格律,此該是通曉西方語文及拼音人士最易掌握之部份,往日切音只能意會,民初所創音標,與切音相差無幾, 幫助不大,如今國內拉丁拼音或某些學者所用國際音標,已非常完善,客觀準確,無須背誦韻書,藉此瞭解平仄聲韻格律及已屬輕而易舉,惟實際寫作,詞彙所知不 多,亦屬徒然,往日小童所唸之對類引端或聲律啟蒙,可堪一讀。如依此書目範圍自我充實,至少不至於誤人子弟。


可惜如今學制,只求「尖子」,不求「博」士,博士學位,實名不符實,為求論文過關,一般研究生皆收窄研究範圍,專精而不博,現代漢語,歐化語法及外文化等 論題,自然較受歡迎,結果解構盛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文教育,能總覽全局之人愈來愈少,內地於文革後,紛紛整理古籍,從新出版註釋,香港則與傳統割 裂,自絕於三千年文化遺產外,除嘆息外,還能如何?


自傳 Biography

editorial

文如其人,人如其名, 老故老矣, 文章不敢自稱老練, 惟恃老賣老, 廿一世紀竟仍通篇「之乎者也」, 直如清朝遺老, 皆因不慣「的了麼哩」; 年壽幾何, 不說也罷. 總之未失赤子之心, 頭腦仍算清晰, 網上把關, 尚可、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