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談文論藝


從無愧有悔之孤獨談中文寫作的批改

- 16/1/2012

免 責條款 DISCLAIMER

試卷評審 誰定風騷

新中學課程增設通識科,但擾攘多時,經主事官員多番解釋,有關評審準則仍未能令學生、家長及教師釋疑。傳媒請來才子、作家、醫生、議員和名人嘗試對模擬試題作答,然後由資深教師評改,評分卻因人而異,出入之大,部份簡直是南軒北轍,只令人更加困惑,教與學都無所適從。

其實評審欠缺客觀標準,又豈止限於通識科,一切有關美醜的文藝作品和表演,都或多或少或全部包含主觀成份,例如文章好壞,同樣屢屢出現因人而大異的評價; 才子或作家,尤其容易出事;文壇軼事中,便流傳不少笑話,說文壇老將一時技癢為小朋友捉刀作文,竟被語文教師批改得體無完膚;一方面可能是才子或作家鋒芒 太露,稜角崢嶸,所以不為溫柔諄厚的語文教師所鍾愛;亦可能是個人經歷及學術見解不同,是否水平問題不好說,總之是有差異。但既然權在批改者手上,才子也 好,作家也好,慣剃人頭者亦要一嘗被人剃頭的滋味。還是商業創作人胸襟廣闊,作品任由客戶評改、聽從指點,隨意增刪,極力滿足付費者的自尊心,這種顧客至 上的服務態度相信劉先生及旅發局一定認同吧。

不過也有人不以為然,«收獲» 雜誌的編審廖增湖先生(筆名葉開)應女兒的語文教師邀請而寫的文章便曾兩次遭到投籃,第三次應報章邀請寫的文章更被負責評審的語文老師評為離題。葉先生忍 無可忍,一怒之下,連寫十二篇以「語文之痛」為題的專文,狠批今日的語文教育,又出版名為«對抗語文»的新書,推動語文教育改革。(註1)

綑綁道德價值 文以載道成文必載道

說到離題這一近乎極刑的裁決,一位小朋友最近便曾有切身體驗,在遭受到挫折後固然悶悶不樂,但始終不明白錯在那裡;經過瞭解後,原來在語文寫作考試中,他 被要求就「一件令我後悔的事情」為題寫作,小朋友屬於愛讀書而不大注重考試技巧的類型,閱讀範圍廣闊而思路奇特獨立,慣於我手寫我心,在文中述說因為借錢給一 個大家討厭的同學而遭到眾人排擠,因而在事後感到後悔。老師認為幫助別人並非罪過,又何須後悔,故將作文評為離題及不合格。小朋友心靈受損之餘,其實老大 不服氣,因為事件大致上確是個人親身經驗,雖然問心無愧,但遭人排斥並不好受,思前想後,心中確有好人難做而悔不當初的感覺;但面對老師的無上權威,當時只能 悔在心中,不敢再提出質疑。

老師評語其實不無道理,語文老師背負著「文以戴道」的重責,從來道德正確都是語文科評審的潛規則;書 本上盡是導人向善的正面文章,讚揚不畏強權、敢於挺身捍衛 公義的行為,歌頌視死如歸、從容就義而「無悔」的忠良義士;如今小朋友居然為迎合區區幾個黨同伐異的豬朋狗友而後悔當初助人的高尚行為,實在太過軟弱;意 不 堅,志不定,甘心向惡勢力低頭,真是孺子不可教也。但撫心自問,小朋友的經驗,赫然也是成年人司空見慣的兩難局面(dilemma)。如果求借的人有不良 嗜好或揮霍成性,慷 慨解囊反而助長他人惡習。更何況現在資訊發達,在大城市中,人口組合品流複雜,人與人交往亦遠較以往頻密,新聞報導中有關於路人扶助跌倒老人被指控的個 案,其中確有依賴監控電視綠影來洗脫罪名的例子,其餘都堅持說自己無辜(註2),如何幫助他人但不招惹麻煩對小朋友來說不是天荒夜談;冰心女士當年那樣單純的啞鈴式生活早已是不復存 在,小朋友(小至小學生)小小年紀便深懂偽裝掩飾,師長面前品學兼優的學生,原來網上或私下,粗言、穢語和淫辭流利程度已勝過很多成年人;搞人際關係,已經 曉得兩面三刀,拉幫結派,糾眾欺凌,整人的技巧有如資深政客。所以小朋友處理人際關係的難度不下於成年人應付辦公室政治,只要稍一不慎,便淪為朋輩 欺凌的對象。無論成年人抑或小朋友,日常生活中都常常面對左右做人難的無奈困局,事後總是不能無悔,相比之下,要無愧(innocent/ virtuous) 還算容易,要無悔(having no regret)原來很難,成年人已經 難,欠缺人生經驗的小朋友便更難。

有悔無愧是人生平常事

悔(regret)必有愧(guilt)是將懊悔與道德價值綑綁起來的結果,其實有違悔字原意,根據 許慎《說文解字》釋義,「悔,恨也,從心,每聲」。即自恨過去言行,每有經常的意思,所以可解 作經常自我反思,不會因為過失(defect)太小而輕視,因為過失而自恨是力求完美的處事方針,後人即引申為因過錯(fault)而自愧,這樣便變成 「悔」「愧」不 分,《爾雅》釋言將「愧」解作「慚」,按說文解字,愧為「媿」之異體字,與慚同義而異聲,意即心(或婦人)懷鬼胎,終成愧者,指的是由立心不良的行為做成 道德不容的大過錯(evil/guilt/wrongful act), 而悔所指的是行事時的小過失(defect/fault)。2004年電視節目《一夜成名》(或譯《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裡,美籍華裔香港移民孔慶翔(William James Hung)以一句「I already gave my best, and I have no regrets at all.」(我已盡全力,我毫不後悔)贏得美國普羅大眾的歡迎(註3)。西方人”regret"一字的用法,便相當於悔字的原意,是對世事不完美表達的遺 憾。

無論西方或東方哲學,都將人類精神生活的最終目的,歸納為對「真」、「善」和 「美」的追尋;其中「科學」(Science)作用為辨別真假,「道德」(Ethics)判斷善惡,「美學」(Aesthetics)則區分美醜。道德考 量只是識智活動(cognitive activities)的一 部份,一般情況,未必每件事情都需要在黑白、對錯、善惡及正邪之間來作一個道德判斷(ethical judgment)。因為黑白之間,還有一大片灰色地帶,之外更有一個偌大而彩色繽紛的空間, 未來卻是一片混沌,不可預見,讓世人困惑地面對著不同的抉擇,無奈地作出沒有把握的決定,徬徨地等待著不完美結局的出現,然後承受著事後追悔的憂傷。

詩經《氓》中以第一人稱道出一位怨婦遇人不淑的心聲(註4),對浪子「二三其德」固然有恨,全詩雖無個一悔字,但「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自恨的情緒溢於文字。女 子一往情深且克守婦道,卻遭到冷落拋棄,問心雖然無愧,但不能無悔。挑剔一點的會說女子未能帶眼識人,後悔亦是應該,那是未深知情之為物而輕率作出的判 詞。看現今社會,男女之間,離離合合,悔不當初後,誰是誰非又豈能說得清楚。又如果當初已斷然拒絕,那知日後不會為錯失機會而後悔。

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歸田園居》(註5)中自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應是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 田。」一個「誤」字已將懊悔之情表露無遺,但總不能說陶淵明或其他人為官之時都必然是貪贓枉法,同流合污;當官是往日讀書人揚名聲、顯父母和報國家的正常 途徑,說不上是過失,何需有愧而回?只不過人各有志,陶淵明一去十三年後,發覺無法適應官場生活而心生悔意。反過來說,如果未曾嘗試,同樣會心存遺憾,當 時不過弄清個人志趣後,守拙歸園田便能心安理得。所幸詩人家中尚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有條件歸隱在南山之下,閒來採菊觀鳥,飲酒賦詩,念念歸去 來兮,做個田園詩人,仍然自得其樂,這是由有悔而臻無悔的境界。

可見關於志趣或情感的決定,無論是有悔抑或無悔,往往都是無法用道德價值來判斷究竟應該還是不應 該,更不要說藝術創作過程中面對的抉擇,一字之差或一音之轉令創作人費煞思量,推敲沉吟多時仍舉棋不定,決定後又不免思前想後,對靈光一閃的神來之筆回味,對無心錯 失之敗筆懊悔,喜悅或懊悔,都只為追求最美的境界,但與道德判斷何干?

西方人的文學作品中,便有更多講述世人處身在困境中的無奈,不論如何抉擇,結局都同樣令人遺憾(regretable)。希臘的悲劇中便充滿各式各樣受命 運愚弄的神 祗或人物,其中有始終無怨無悔的天神如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註6),因為將火種帶來人間而受無休止的懲罰;也有悲劇英雄伊底帕斯 (Oedipus)(註7),因為無法擺脫弒父娶母的詛咒,以自殘雙目來表達對自己行為的悔恨。莎翁悲劇,承襲著希臘悲劇的傳統,《王子復仇記》(Hamlet)(註8)中的丹麥王子哈姆 雷特,為報殺父之仇,佯狂裝瘋,但在步署復仇的過程中,卻無意間錯手殺死愛人的父親,間接導致自己的愛人無辜命殞,摯友亦反目成仇,因此不 禁哀問著:「究竟存在或是毀滅,該如何抉擇!」(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註9)。在《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註10)中,陰差陽錯,兩個相戀的人竟出生在兩個背負著家族仇恨的敵對家庭,最後再一次陰差陽錯,茱麗葉原先安排用 偽裝服毒自殺來欺騙雙方家人然後私奔出走的計劃出了岔子,羅密歐亦被蒙在鼓裡,結果弄假成真,醒來的茱麗葉看到服毒死去的情人,已後悔莫及,結果亦選擇殉 情而無悔。原來做物弄人,人算總是不如天算,經常事與願違,有悔與無悔,並非純粹是個人主觀努力便能決定,人事之外,還看天意,科學點說,便是人生際遇(fate)充 滿隨機因素(random factor)。

際遇之外 還看修為

人生際遇無從逆料,與能力才智也沒有必然的關係,有人天生魯鈍,卻一生順遂,無災無難到公卿,不知愧悔咎為何物;有人命途多舛,縱然才智過人,亦問心無 愧,但偏偏備受排擠,憂讒畏譏,勞累一生,始終屈志難伸。聰明正直如蘇東坡,便自悔太過聰明,有「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晦氣語(註11)。科學無法預見解釋際遇,也許唯有相信 是前世修到的福份或禍報。但際遇無常仍不足以解釋愧悔的由來,有人富貴及身仍然為少賺一個銅鈿而頓足,有人簞食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如此說來,有悔無 悔,能力際遇之外,還要看個人心境。

從孔子個人的學習過程或者能找到一些啟示,孔子說他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註12)。那是說從十五歲至四十歲是格物窮理致知的階段,由於掌握了充份的知識和經驗,已能判別真假對錯,故此「不惑」,但五十以後才開始明白 盡人事以外亦要順應天命(即自然規律natural law)的道理,六十歲以後能夠兼聽各種不同言論而不慍不怒(耳順),再經過十年到七十歲便懂得安份守已不強求(不逾矩)原來可以令 人感到心滿意足(從心所欲)。那是說「不惑」令人無愧,「知天命」令人有咎而無悔,「耳順」可以令人有悔而無咎,「從心所欲不逾矩」是無悔無咎的最高境界。

據論語記載,孔子說:「加(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註13)可見孔子的知天命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跟學易有關。《易經》中有「吉」、「兇」、「悔」、「吝」、「咎」及「物極必反」六個觀念,有 人以為《易經》是講占卜算命宣揚迷信的書籍,殊不知中國人的文化中便充滿《易經》的哲理,例如否極泰來、禍福相隨、無往不復、無妄之災、樂極生悲、滿招損、謙受益 等,概念都是來自《易經》卦象,包含吉兇相生相依和物極必反的生活智慧,說是講述行為及社會規律的書籍亦無不可。至於悔與咎,一般以為無咎便無悔,將兩者硬生生說成因果關係,因而得出有咎始有悔的概 念,殊不知《易經》只說禍福相隨,無悔可以有咎,有悔亦可無咎。

《易經》中,悔多指悔吝,意為善修小過,中國傳統文化不信世事有絕對完美,即使大節不逾矩,小過亦難免,重要是能及時修正,便近乎無咎,所以易經揭示事物依著 吉、吝、兇、悔及無咎的五個階段發展,吉意味著順境,吝是志得意滿而疏於反省,未能兼聽,漸失人和,以致行事出現庛漏,兇象便因吝而生,如能悔吝,則可保 無咎。

《易經》共有六次提及有悔,首先是乾卦上九謂「亢龍有悔」,亢即高,位高何罪之有,由初九(第一爻)潛龍勿用到九五(第五爻)飛龍在天,是敘述事物的發展過程,當再上一位到達極 高點便要明白「盈不可久」的道理,上九亢龍有悔說的便是考慮引退的時候,悔字從心從每,是不斷反省的意思,處事雖然未至於有愧,但小庛漏難免,孔子《系辭上傳》解說為「貴而 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一般人以為無愧便能無悔無咎,容易展露一派理直氣狀得勢不饒人的氣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 得而不知喪」,不正視小庛漏,結果好心亦能成壞事,可能害己甚至害人。有悔再見於第四十七困卦;常人以為困即代表不吉,但易經卦象卻解說做中吉,原來困並不 一定是窮途潦倒,亦可以是困在佳餚美酒及小人的訶諛奉承中,困卦上六說:「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 有悔,征吉。」是指出遇到阻滯時不該輕舉妄動,而是要檢討 其中的小錯漏,仍按既定原則行事便能化兇為吉。至於第第十六豫卦,「豫」象徵歡樂愉快,亦含有預備的意思;指富足時應警惕反醒,是居安思危,凡事早作充份準備才能趨吉避兇;六三所說的「盱豫悔;遲有悔」,說抱著跟風觀望態度或遲疑不作預備皆會事後生悔,較接近今 日一般人理解的悔字。

中國的傳統智慧,應用在今日現代社會,同樣有實際意義。常 言道:「人生不如意事成八九,但求無愧於心,」對常人而言,求無愧只需達理,即明是非、別善惡,但無悔則是更高境界,要看透世事人情,達理以外,更要通情,被尊 為萬世師表和至聖先師的孔子也要七十歲後才臻無悔無咎的境界,常人要無悔無咎真是談何容易。

評審制度不合理 人才庸才難辨

所以無愧亦可能有悔,不過《易經》及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小朋友年紀輕輕,不似能精通其中奧妙,最大可能是將真實生活經驗寫出來,而沒有計算過評分風險,如 果考題是「一件令我羞愧的事情」,小朋友必定不會以同一事件作題材。反過來看卻未嘗不是好事,如果老師寬鬆對待,難保將來公開考試遇到類似考題,又剛好碰到評審老師堅持「悔必有愧」 才是正確,便如豫卦所說的遲將有悔,現在不過是校內考試的小挫折,但經過這次經歷,有如「困于葛藟」,以後答題應對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便要多考慮他人想法,正是有悔而無 咎。過於特立獨行,容易變成「素隱行怪」;即使有蘇東坡的才智,亦只能鬱鬱寡歡,還不如陶淵明的豁達,淡泊名利而無悔。只是如果考試評審過於取決於評審員的主觀判斷,考生為求高分,都背誦四平八穩、千篇一律的範文來迎合評審員的愛惡,便應了「盱豫悔」的處境,結果滿紙虛情假義,內容與生活脫節,即使得到好成績,其實高分低能,有如以八股文選拔人才,結果適得其反。

註:


註1. 廖增湖有過三次難忘的作文經歷。

第一次,女兒喬喬的班主任要求,各位家長寫一篇命題作文,題目是《我看考試》,優異者選登在校園報紙上。 42歲的他撓破頭皮,將自己對考試的恐懼和絕望,寫成文章,改了兩遍,交給老師。 之後,就沒了下文。
很久以後,女兒拿回報紙,他“拜讀”了被選上的家長文章,都是對考試熱情洋溢的歌頌。 他這才知道,此類應景之作,是有格式的。
第二次,學校作文競賽,題目是《我的無菸童年》。 女兒喬喬被老師要求參加,而父親則得到老師暗示,必要時可以幫孩子捉刀。 廖堅持讓女兒自己寫,末了幫了點小忙,給200字的作文增刪了一些句詞。 後來競賽成績揭曉,女兒作文名落孫山。
第三次,2007年,他應江蘇《現代快報》之邀,寫了一篇江蘇省同題作文《懷想天空》,結果被資深語文教師判定離題。
廖增湖還有個身份——作家。 在圈子裡,他筆名葉開,素來以閱讀面寬闊、文章不落俗套著稱,幾部長篇小說,口碑很好,如今是知名文學雜誌《收穫》的編審。
廖增湖說,自己算是個職業文字工作者,每年不知要和多少名家大作過招,編改之間,從來都應付自如,頗受好評。 但一旦應對女兒的語文課業,他總顯得捉襟見肘。
(Source: http://lf.sxrb.com/wh/1340269.html)

註2. 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陪同一名在路上跌到的徐壽蘭老太太前往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徐壽蘭股骨骨折,需進行人造股骨頭置換手術。 徐壽蘭隨即向彭宇索賠醫療費,彭宇自稱是樂於助人,怎麼反倒被指成是肇事者,拒絕了老人的要求。後在各種調解失敗後,於2007年1月4日在鼓樓區法院提 出民事訴訟。法院在原告方未能提出有力證據的情況下,運用「自由心證」的邏輯推理分析判定彭宇應承擔責任。為彭宇作證的陳先生在得知結果後激動地說「朋友 們,以後還有誰敢做好事?」。後來此案在省政府「大調解」機制下以庭外「和解」告結。此事經廣泛報導後,其他同類事件亦受關注,然後出現多宗路人見死不敢 救的現像,引起社會極大爭議。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BD%AD%E5%AE%87%E6%A1%88)
Other Referencews:
http://www.hudong.com/wiki/%E5%8D%97%E4%BA%AC%E5%BD%AD%E5%AE%87%E6%A1%8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00120

註3. 孔慶翔(英文名:William James Hung,1983年1月13日-),美籍華裔香港移民,在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電視節目《一夜成名》(或譯《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裡以一句「I already gave my best, and I have no regrets at all.」(我已盡全力,我毫不後悔),贏得美國普羅大眾的歡迎,並且為自己發行了兩張唱片。目前,孔慶翔已經大學畢業,於洛杉磯出任技術罪行分析員。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6%85%B6%E7%BF%94)
Other Reference:
http://www.answers.com/topic/william-hung

註4.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爲期。

乘彼垝垣,以望複關。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爾蔔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Other Reference:
http://hk.chiculture.net/0402/html/c20/0402c20.html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76626.aspx

註5. 原文
歸田園居詩五首(之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註6. 普羅米修斯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創造了人類,並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當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他看到人類生活的困苦,幫人類從奧林匹斯偷取了火,因 此觸怒宙斯。宙斯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派一隻鷹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每天重新長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7%BD%97%E7%B1%B3%E4%BF%AE%E6%96%AF)
Other reference:
http://163.16.60.27/atlantia/mythology/fire.htm
http://e.3edu.net/tgs/E_74457.html

註7. 俄狄浦斯(Oedipus 或 Œdipus,有時拼為 Oidipous也有Odypus)是希臘神話中底比斯/忒拜的國王,是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
拉伊俄斯年輕時曾經劫走國王珀羅普斯(Pelops)的兒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 兒子所殺死,為了逃避命運,拉伊俄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oidipous 在希臘文的意思即為「腫脹的腳」),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將嬰兒轉送給科林斯(Corinth)的國王波呂波斯 (Polybus),由他們當作親生兒子般地扶養長大。
俄狄浦斯長大後,因為德爾斐(Delphi)神殿的神諭說,他會弒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國王與王后並非自己親生父母的俄狄浦斯,為避免神諭成真,便離開科 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來。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時,在一個叉路上與一群陌生人發生衝突,失手殺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親生父親。當時的底比斯(忒拜 /Thebes)被獅身人面獸史芬克斯(Sphinx)所困,因為他會抓住每個路過的人,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將對方撕裂吞食。底比斯為了脫 困,便宣佈誰能解開謎題,從史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話,便可獲得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後來正是由俄狄浦斯解開了史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底比斯 /忒拜。他也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女:分別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兩個兒 子:埃忒奧克洛斯(Eteoclus)及波呂涅克斯(Polyneices)。
後來,受俄狄浦斯統治的國家不斷有災禍與瘟疫,國王因此向神祇請示,想要知道為何會降下災禍。最後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 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兒子,終究應驗了他之前殺父娶母的不幸命運。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而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C%8A%E5%BA%95%E5%B8%95%E6%96%AF%E7%8E%8B)

註8.  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 麥克白 》、《 李爾王 》和《 奧賽羅 》一起組成莎士比亞“ 四大悲劇 ”。 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 同時,哈姆雷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 後有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和越劇、京劇等藝術作品。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98.htm)
Other Reference: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3%88%E5%A7%86%E9%9B%B7%E7%89%B9


註9. Text:
This is the First Folio text with spelling updated but capitals and punctuation untouched as possible clues to original delivery. Four emendations (italic) are incorporated from the other authoritative original edition, the second Quarto.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poor]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disprized]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pith]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wa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Soft you now,
The fair Ophelia? Nymph, in thy Orisons
Be all my sins remembered
(Sour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_be,_or_not_to_be)

註10.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名戲劇作品之一,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故事講 述二人於舞會一見鍾情後方知對方身份,二人秘密結婚後,朱麗葉的父親強迫她嫁給有皇族血統的Paris,羅密歐因爲意外殺了朱麗葉的表哥而遭到流放。最後 二人為了在一起,朱麗葉先服假毒,計劃醒來後就和羅密歐私奔。但因爲負責告訴羅密歐朱麗葉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時傳信,令羅密歐因爲不願獨生而自殺。朱麗葉 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於是跟隨自盡。故事以兩個家族的和好結束。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5%AF%86%E6%AC%A7%E4%B8%8E%E6%9C%B1%E4%B8%BD%E5%8F%B6)

註11.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大文豪。其詩,詞,賦,散文, 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 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熙寧五年 (1072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三年後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 加救災。
元豐二年,四十三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臺詩案」,他因此事入獄,幾死,因為寫文章稱讚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亦愛其才,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 黃州,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二人時有往來。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 光,儘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元豐七年(1084年)離開黃州。宋哲宗即位,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 (1089年)拜龍圖閣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紹聖元年(1094年)被章惇貶謫至惠州、儋州(海南島)。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終年 六十四歲。諡號「文忠」。《洗兒戲作》是玩世疾俗的作品。

蘇軾《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BB%BE)

註12.  語出於《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Reference:
http://ctext.org/analects/wei-zheng/zh
http://www.amtbtc.org.tw/lun/LunYu_all.htm

註13. 語出於《論語.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亦見於史記,《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 《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又說"孔子傳《易》于(商)瞿 "。《論語·述而》也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一般認為《易傳》十翼成于戰國末年,其中當保存有孔子解釋、整理《易 經》的成分。

-完-

小傳 Biography

從 為學至工作,皆不務正業,但非作奸犯科, 偷搶拐騙之謂也, 正業之於上智者言,齊家治國平天下、經世濟民之學也, 於下愚者言, 謀一技以傍身,安家立室,養妻活兒之術也,.雅可樂率性而行,不為物役, 鎮日詩詞歌賦,丹青翰墨,吟風弄月,皆非早年港人營生之正業,可幸道非常道,名非常名,世易時移,港人脫貧致富,自然財大氣粗,附庸風雅者日多,一體一 藝,竟成教育主流,昔日難賴以營生之技藝, 至今被吹舉為創意工業、經濟轉型之所繫。雖則離事實尚遠, 憑一藝以謀三餐一宿, 未若往昔艱難,憶苦思甜, 已堪回味,與網友共享創作苦樂.

leg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