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17


詩酒言情6 - 書生意氣

Wine, Poem and Passion 6 - Irrational Dispute

grape and wine

亦愚 & 若智
13/9/2014 天晴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 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愚:前輩,午安,我又來討吃討教了。電話中,你說不必買小點,你會準備一些應節的,中秋已過了,重陽還未到,是什麼節呢?

智:今天我準備了葡萄汽酒和一些 Canape,用魚子做 topping,應該合年青人的autumn口 味;唔…,不過,科學點來説,中秋仍未過,按農曆,星期一確是八月十五,但按節氣,則是白露,本月23日才是秋分,即實質上的中秋。入秋後,中國大部份地 區都轉吹西風,西方五行屬金,主變革,也意味著血光和戰亂的危機,成語便有所謂「多事之秋」。在較高緯度的地方,秋分時份已經是20度以下的氣温,漫天黄 葉,一片肅殺之氣,所以以往死刑一般在秋天執行,稱為秋決。秋收冬藏,秋天亦決定一年的成績,葡萄在秋天收割,喝葡萄酒很應節,不過南方天氣還熱,喝葡萄 汽酒加冰還是適合點。一般人的節日,是所謂的大節,傳統上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現在因為體現多元文化精神,還加入了佛教及基督教節日,但實際上,根據中國的歷法,一年中有24個節氣,平均每月兩個,都市人應說不出全部名稱了,但你知道節氣如何定出嗎?

愚:有些我是知道的,但另外那些要查通聖才知道,也沒有大用,所以才不會去留意。

智:好吧,這裡有個列表,一邊吃一邊看吧,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古人根據地球公轉,造成太陽在黃道(太陽在天空上移動的軌跡)上的位置(黃經)出現改變,令北半球地面氣候出現四時變化的規律而訂出,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每段相隔約半月。其實就是每月的6-8日和21-23日,因為地球天氣受太陽影響,用陽曆顯示24節氣反而簡單,但中國人用陰曆亦有原因,因為月亮在白道繞地球的公轉軌道)的位置加上地球的自轉,造成潮汐現象,對近水而居的百姓,特別是漁民,影響很大。但耕種要依據天氣,為了讓百姓能兼備兩種資訊,便有《通聖》的出現,又為了便於記憶,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個《二十四節氣歌》。全歌只有四句,短小凝練,小學文化程度孩子們就能隨口背誦: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近代內地再有一個歌唱版本:

立春花开 雨水来淋 惊蛰春雷 蛙叫春分 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

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

立秋之前 种完[番豆] 处暑[拭田] 白露[匀田] 秋分看禾 寒露前结

霜降一冷 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寒团圆

愚:還是古人的簡潔,嘻嘻,多唸幾遍,我好像也記得了。

智:這是中國文字的奧妙之處,將24節氣藏在一首富有詩意的七言詩中,在西方線性拼音文字來說是不可能的 任務,用關鍵字母排列成的簡寫,便很容易重覆,只能包含數個單字的內容,也難以望文生義,中文可能是世界上僅存的一種二維度文字,訊息裝載量非常大,是文 化和文明的有效載體,只是一些「漢人學得胡兒語,站在城頭駡漢人」的所謂才子或崇洋族,才會懷疑和詆毀中文的優越和先進性,有機會也值得拿來談談。其實歷 史上落後文明征服先進文明不斷發生,華夏文明能生存至今是不容易的,要文武兼顧外,其中之一個原因是文化內在的包容性,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中國人 自古以來並不盲目排斥外來優秀的物質和非物質事物,例如葡萄和葡萄酒,你知道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嗎?

愚:一般課程的歷史知識我也未弄清,這些偏辟的知識那會知道,前輩真會説笑。

智:真的嗎?但如果我問面書或任天堂的Vii何時傳入,應該難不到你!好吧,根據司馬遷的《史記》,首次正式記載了葡萄酒的傳入。公元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漢以後葡萄酒失傳了一段時間,只從一些邊遠地區以貢酒的方式進貢葡萄酒。至唐太宗,中國再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高昌故址在現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自此葡萄酒在唐代的詩句中屢屢出現。如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劉禹錫(772~842年)的詩:

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

這說明當時山西(晉)已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詠葡萄酒的詩作,據記載,當時很多 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肆,銷售西域的葡萄酒,並由胡姫侍酒,胡姫就是金髮碧眼的白種女性,就如中環蘭桂坊的白種女bar tender,當然,以唐朝宿娼被視為平常事甚至文人雅事的風氣,胡姫可能也是妓女。

愚:嘩!什麼,胡姫侍酒?原來中國曾經這麼潮的嗎?為什麼那些中史老師一個字也沒有説,否則我對中史應該有興趣得多了。

智:讓小朋友讀一些淨化了的歷史也是應該的,但過於乾淨便失真。據史料記載,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闢葡萄園。並在元二十八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據《飲膳正要》和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記載,元朝已開始利用蒸餾技術生產葡萄燒酒,即濃度較高的葡萄酒,相當於白蘭地Brandy,

愚:唉,漢和唐都是外邦來朝貢,但唐以後,中國便好像越來越弱,宋朝面對北方的強敵,差不多每戰必敗,要向外敵進貢,讀到這些歷史,總令人不快。

智:宋朝所以積弱,一是重文輕武,二是文人善於內鬥卻無力抗敵,終至滅亡。上次談到的辛棄疾,便是例子。 北宋為金所滅後,如果南宋和北宋義軍裡應外合,未必不可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辛棄疾時年22歲時,加入山東忠義軍耿京幕下。辛棄疾奉命南 下與南宋政府聯繫。不料北還時,得知叛徒張安國已暗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立即帶了五十餘騎奔襲金營,擒了張安國,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交南宋 正法。文武全才有勇有謀的肝膽英雄,即使不是帥才,也堪成為一員猛將,卻在南宋降戰不定的爭議中,投閒置散, 《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便是他憶述這一段事跡,並寫出他壯士暮年的心情: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道盡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宋朝不是人才凋零,而是用人不當,辛棄疾另一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有描述: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黨爭誤國,可惜當局者迷。新舊黨爭的關鍵人物王安石,何嘗不是憂國憂民,只王安石是後人較少引用他的詩詞,例如《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繼。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晚秋時份,登高遠望故國山河,不禁悲恨相繼;王安石,人稱拗相公,是神宗變法和新黨核心人物,不能說他不 愛國,另一方為司馬光,蘇東坡,歐陽修,能力和憂國憂民之之心更不用懷疑,但相爭五十多年,最後變質成意氣和奪權之爭,互相抹黑,至蔡京為相,立「元祐黨 人碑」,將司馬光等人一律打成奸黨,其人及子孫一生不得錄用,北宋的覆亡,已是定局。後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只是不必執著誰是新黨,誰是舊黨,對號入 座,主要是各方都聲稱為謀大眾福祉而結果卻為禍社稷。

愚:我還以為宋朝並無將才,所以才每戰必敗。

智:當然不是如此,諷刺點說,是人才過盛,不過都是那些會打咀炮的人才,將才也不是沒有,但都被那些光説 不練的人迫得靠邊站,不計那些通敵賣國的奸臣如秦檜,沒有那些主和的大小官員,幾個奸臣的言論不會成氣候,武將主戰,是以自己及麾下士兵的生命來證明自己 對家國的忠誠,但由皇帝以至大臣,都只關心自己的權位,委曲求存,美其名是予民休養生息。可是,當事後孔明容易,讀史時,想像當時意見紛紜,各黨各派固執 己見,都說自己的主張能為國家社稷謀取最大利益,決策人是左右為難。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沒有決策是最壞的決策,搖擺不定的決策則是次差的政策,很多時,決 策沒有所謂最好,只有較好。宋朝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滅。南宋四將

愚:那是說宋朝是咎由自取了,之後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軍事上簡直是無敵,但只維持了一百年便滅亡,比宋朝還短,那是為什麼?

智:其實說元朝(1271-1368)只有不足一百年歷史有點誤導的,這是指漢人失狩獵圖去 政權被蒙古人統治的時間,蒙古帝國,如果由鐵木真在1206年統一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國開始,直至1687年最後一個汗國察合台汗國滅亡,共有481年。在 歐洲工業革命前,説中國是世界文明中心當之無愧,無論科學,經濟,教育,軍事及政治都領先西方,得中原便等如得天下,所以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仍是以大都(天京,即現時北京)為政治中心,1303年, 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大蒙古國改稱大元帝國。蒙古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等名義上尊元朝皇帝為大蒙古國大汗;元朝統治者自己在《元典章》中 的《建國號詔》裡宣稱大元是繼承於三皇五帝秦漢隋唐的新王朝,戰爭中的勝利者自願成為戰敗者文化的追隨者,華夏文化親和力之大可想而知。元朝統治者多次稱大元「中國」,例如《元史.卷167》

至元二十七年,帝怒,欲再發兵,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張立道嘗再使安南有功,今復使往,宜無不奉命。

當時的天京,因為馬可孛羅的生花妙筆,是西亞和歐洲marcopolo人 夢寐以求要前來朝勝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還的那種繁華景象,一直吸引著歐洲往後幾個世紀的人,觸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世界的決心,開展了文藝復興,啟蒙 時代和大航海時代,直至西方的船堅炮利碰巧遇到清末統治者的顢頇無能,才導致文化重心西移。19世紀屬於倫敦,20世紀至今屬於紐約華盛頓。宋朝敗亡是因 為重文輕武,書生誤國,而元朝則是有武無文,不足以自持,而且殺戳太甚,據歷史學家估計,死於蒙古帝國刀箭鐵蹄下的亡靈達2億人。一元復始,元有創始的意 思,忽必烈及繼承人追認為三皇五帝繼承者及自號大元帝國,跟秦始皇的心態應該相似,也希望武功以外,亦建立文治,只是文化講求長時間的浸淫沉澱,三時兩刻 學不來,結果元朝只有96年的壽命,1368年被朱元璋逐出中原,但「中國」這一名稱便沿用下來,從此成元朝詔書letter from emperor為華夏文明繼承者的統稱。

愚:哦,那是説中國的名稱是起源自元朝嗎?

智:也不盡然,但元朝以前,中國是指中土,中原或位於其中的國家,天下是當時中華民族交通可及之處,但元 朝時的蒙古帝國是實至名歸的世界大國,統治疆域之大,至今人類歷史無出其右,由蒙古帝國稱元朝管轄地為中國是實至名歸。但如果單以戰爭勝負來決定成敗優 劣,那希臘便不夠資格成西方文明的源頭,而蒙古人的文化亦應千秋不墜。華夏文明一直成為世界文明中心是因為具有豐富的內涵,近百年來的挫敗,除了是滿清統 治階層的錯失外,宋朝以後讀書人的意氣和頭巾氣誤國是重要成因。到了現代,還多了一些盲目否定自己文化的知識份子和假洋人,用居高臨下的態度來俯視和否定 中國文化。

愚:前輩,你所說的,為什麼令我聨想到內地人和本土某些人士的爭拗呢?可能你不會留意花邊新聞,最近便有一個二三綫的藝人揶揄中國人一直自稱中國,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之前這人已有很多言論引起多場罵戰;這個社會現像和你說的黨爭有共通點嗎?

智:年青人,你是越來越成熟了,確有共通之處,以兩地而論,本地就似是沒落貴族和過氣小資,內地是新發 財,本地人眼中的內地人,便都是財大氣粗的暴發户,沒有見識和文化,但客觀事實不會因老發財的不屑而改變,如果經濟實力繼續此消彼長,不出十年八載,本地 中下階層,會成為只懂愐懷那些老好日子的沒路王孫,既窮且酸,反過來成為被自卑感糾纏的港粲,從香港女性下嫁內地男性數目大増可知趨勢逆轉。最諷刺的是那 些相信本土優越的,除了那些鼓吹的頭頭心知肚明是什麼一回事,很多都不能客觀面對别人的成功,亦失去上幾代人的努力拼搏精神,本身甚至是失敗者;在文化知 識生活來說,也毫不樂觀;本地大學中,GPA3.5以上的大部份是屬於少數的內地生,完全不成比例,像他們這樣拼搏的,按人口比率,內地還有200倍以上 之多,他們都動員起來的能量有多大可以想像得到;自己不爭氣,還有什麼好說的。你所説的藝人,我對他沒有認識,不知道他有多少「墨水」,不願置評,但如果 他多讀點歷史,便知道中國一名的由來不是現代中國人吹出來的。我倒看不見中國人還會高高在上地俯視世界,自卑的反而很多,畢竟百多年的屈辱,要重新站起來 和適應有段時間,中間還有反覆和修正。

愚:嘻嘻,我們還有很多內地沒有的好東西,是不能取代的,啊,我只是重覆别人的說法,如果錯了請勿見怪。

智:唉,不要怪老人家説掃興説話,現時社會上一些人大談什麼先進優越的東袁崇煥西,都是虚無飄渺的形而上的概念,這些概念能否貫徹實行,大用小用還是閒置不得其用甚至誤用,還要看人的質素,先天(nature)不見得佔優,但後天(nurture)已呈弱勢,不斷吹噓自己的長處,有點似夜行人吹哨那種自我壯膽的心理狀態,這 些舶來的理念,要知道是不是行得通,請那些書生頭頭先當一年半載的執法人員,例如小販管理員,街市管理員,再反過來當一年半載小商販,便可以知道這些理念 本身便很多不可解的茅盾。當舊勢力被新勢力打敗,新勢力為了合理化自己一些不光采的手段,便要堆砌一些理據,也可能是要迷惑分化對手,令其無法反超前,其 中有真有假,明朝一代名將袁崇煥,便被滿清用反間計陷害,令明朝失去一員猛將。

愚:袁崇煥的事跡我曾聽過,只覺得當時的皇帝昏庸愚蠢,非常憤怒。

智:年青人,再一次提醒你,事後孔明容易,當時何止皇帝大臣相信,老百姓同樣相信;根據維基百科:

「明崇禎三年八月(1630年), 經過八個月的審判。袁崇煥因崇禎元年以來所犯之「付託不效」、「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以及己巳之變中「縱敵長驅,頓兵不戰」等罪名,被 判凌遲,死於北京甘石橋。按《大明律》,袁崇煥一族,十六歲以上應當處斬,十五歲以下應當沒入功臣家為奴,但上諭僅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其 餘不予究問」。…因袁崇煥導致京師被圍、京郊遭掠。所以,當時北京百姓都對其恨之入骨,在袁被處以凌遲時,紛紛出錢購取其肉並生吞。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詔為袁崇煥平反。」

那是說,袁崇煥遭反間計陷害的事,經過142年才由對手子孫予以解密平反,真相才算大白於天下。袁崇煥刑前立下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

挑起社會爭拗競爭令對手內部紛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妙策,此外,人之患好為人師,一些外人向你大力推銷的富強之道,第一要看是不是他自己也在用 那一套,第二要量體裁衣,看是不是適合自己,第三看先行者的成效。罵宋明皇帝及大臣的,是不是能肯定千秋萬世後,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哩?今天談晚了,就在這 裡吃晚飯吧?

愚:好的,前輩!求之不得呢!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metropol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