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前輩,除了吃的,今次我還為你帶來雨前龍井,供你看書上網時用來泡茶。
智:謝謝你的禮物,記著不要太破費,老之時,戒之在得,身為長輩也要不時提醒自己,身外物,夠用便可,心意才重要。你是愈來愈老成啦!到櫃那邊找罐鐵觀音,茶盤和那個有墨綠色竹節提樑的紫砂茶壼來,讓我回贈你一些鐵觀音,我們還可一邊品茶,一邊談古論今,豈不快哉!
愚:遵命。多口一問,為何要指定那個竹節提樑壼,我留意到前輩原來有很多紫砂茶壼,只道是專供收藏欣賞的工藝品。
智:每種茶葉都有專用的茶壼,因為茶湯的精華會在壼的内壁隨著時日沉澱成一層茶垢,也叫茶山,這些茶垢不但不該清洗擦去,還要好好保留,令日後沏出 來的茶茶味更醇厚,為了保持每種茶葉的茶香純淨,便要有各自的專用茶壼。文化何嘗不是如此,要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澱才能得出現時的面貌,不該輕卒抹去或混雜 其他的文化,否則可能得不償失。有人動輒説茶垢不科學甚至不衞生,只因為這是中國的茶道文化。卻不知道西方釀酒的酒桶,同樣是愈老愈妙。動不動拿科學來否 定一些從經驗得來的知識(empirical knowledge),本身其實便不科學。
愚:用科學來否定經驗得來的知識不科學,有點難明呢?
智:信任科學有兩種程度,第一種較極端,只接受通過科學方法驗證過的知識,其他一概否定,第二種較温和,未經科學方法否定的傳統知識,還是可以採用。我想你看得出分別的。
愚:有點兒明白了,第一種態度很容易否定傳統的知識,但否定行為本身就没有任何根據。
智:否定一種知識,本質也是知識一種,用邏輯符號來表達,P 代表一種知識命題(proposition),否定它便是~P (即 not P ),含義相反但本質相同,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所以未經科學方法否定一種通過經驗累積而來的知識,其實本身更不科學和反智。在社會科學的範疇便更加明 顯,因為通用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approach),不能應用在社會科學的驗證上。
愚:那我又再明白多一點了。唔,前輩説話,總有起承轉合,難道茶葉跟我們上次談的陪審員制度有關?
智:哈哈哈,我才不會告訴你真相呢?好吧,言歸正傳,上次好像談到陪審員制度的具體執行細節,有没有想到陪審員的名册(List of jurors )從何而來 ?
愚:前輩,這次我明白了,你開始時問我同學的教育程度,原來早有埋伏的,陪審員不就是大學和大專生中去找便成嗎?當然,還要品格良好。
智:那你是否覺得理所當然?
愚:他們知識能力平均較高,當然是較理想人選,這還用問嗎?
智:年青人,你又再次陷入矛盾而不自知了,陪審員是品格良好的常人,那常人(ordinary people) 的含義是什麽?
愚:這個…,
智:你雖然思考有點慢,但好學不倦,善良隨和,雖然不夠聰明上不了大學,但樂天知足,不強求名利,反而比聰明人更有智慧,絕對是大愚若智,人生長跑 中,成就往往比那些IQ 爆棚者高,怎樣看也是品格良好的常人,為什麽就不該列入名單?不過我得更正,官方從没有承認只從大專學歷人士中挑選,這是我上次說的管理藝術,從不同立場 來說,説是偽術也可以。
愚:那有分别嗎?
智:正面看是藝術,反面看是偽術。術數和科技,其實是中性,大用,小用,匡扶正義或是資邪養奸,在乎用者心意。上次不是説價值觀念不同會影響判斷 嗎?大專生是什麽人?從統計學而言,以本地現在升學率計算,他們是最頂尖的15%,但早期只有一家大學的年代,學生是最優秀的1至2%,即使是兩家大學的 年代,也不過是3至4%,這些尖子,憑著過人的聰慧和意志,將英式教育內容掌握得滾瓜爛熟,過關斬將,亦因此得到種種優待,能考到大學學位的,有UPGC 的貸款及津貼,經濟根本不成問題,由富商財團捐贈來維持的獎學金亦很慷慨,當政府財政較寬裕後,財政援助更擴大至全部大專院校學生,這是英治時代政府高明 之處,這些大專生,是既得利益者,即使不是全部,他們大部份人的價值觀念,都接近當時的統治階層,是可使之民,傳召他們當陪審員,安全係數高很多,能減少 出現 jury nullification 的尷尬情况,他們起著一個穩定建制社會的作用,在司法過程中扮演陪審員角色,不過是其中之一。
愚:難道外國陪審員不只是限於大專生嗎?
智:從公開資料看,外國的陪審員資格很寛鬆,jury pool包括没有嚴重犯罪紀錄(felony record)的公民,陪審員名册是依駕駛執照登記册或選民登記册而來,實際上亦確實並無聽聞投訴有學歷歧視,以西方國家的社會風氣,如果有其事必定會有 抗議聲音,正如以往便有女性和黑人抗議在陪審員資格上被歧視,所以可見西方國家陪審員確實從平民百姓中找,不避販夫走卒。原因不難理解,西方陪審員是平民 向王室貴族抗爭的結果,而本地是殖民地政府自行施予用來安撫民心的措施,由於戰後本地居民以難民為主,抱著過客心態,抗爭心不似被壓迫或被征服的原居民強 烈,本質上有不同。
愚:這點我倒没有想到。這樣說,本地的讀書尖子,原來都不自覺地成了政府的工具。
智:話不能說得這樣絕對,知識增加便有獨立思考能力,價值觀念並不是單一因素做成。觀點和角度也影响一個人的價值觀,一個人的出身固然令他從本身族 群的觀點和角度看事物,這是先天因素(nature),但後天教養和人生經驗會令人懂得從另一個觀點和角度看事物,這是後天因素(nurture)。周恩 來先生出身小資,一次舌戰赫魯曉夫,便曾說彼此皆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弄得對方啞口無言。不是很多草根階層爭相要向上爬當另一位李先生嗎?無產階級才熱切成 為所謂對立階級的一份子呢!有能力而没有這種心態才不自然,這些向上流動的人理論上既能從原來弱勢社群的角度看事物,亦明白精英階層的價值觀念,向下流動 則是社會對能力欠佳者的淘汰機制,社會階層通道暢通,令社會流動性維持在合理水平反而提升了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愚:難道前輩認為精英教育是改善社會流動性的良方?
智:其實獎勵優才與普及教育並不相悖,但要有有效機制識别才能和貢獻的高下並給予相應的回報,給予能力差天共地的人同一學位和待遇,那大學證書還有 什麽意義?經濟不能搞平均主義,難道學歷就可以?英治政府獎勵優才,跟中國的科舉制精神並無不同,只是科舉的考試內容殭化了,失去時代價值;錢穆先生便一 直認為英國人的考試制度脱胎自中國科舉。可是,如何提供利益也是一門學問,取法乎下,便成賄賂,但提供獎學金,資助研究或推動有道德議題的活動,便成樂善 好施,選賢與能,還可以得到大眾認同;而受惠者對一個能給予成就和光榮的政府或體制,有千里馬幸遇伯樂的感覺,對施恩者心存感激之心是人之常情,亦自覺已 成為他們的一員,相比其他人,依戀之情更強烈,是既有制度的主力捍衛者,所以施恩莫濫,但能拿捏得如此準確的,機心必重;對不少人來說,是非不能也,是不 為也,成功領袖恩威並施且計算精密,又豈是一般人能勝任。
愚:聽前輩一席話,令晚輩對社會一些現象又明白得多了。
智:陪審制度移植到本地,還增加了多一重問題,便是語言能力問題,在英美加澳紐,英語為共通語言,上過high school 已可以了,非英語是少數,遇到當事人不懂英語情況小。但香港要雙語,那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在本地,九成以上居民説廣東話,案件亦大多涉及本地人,庭上卻用 英文做官方語言,任何中文發言都要先行翻譯成英語,法律語言也是英語,莫說升中不足一成,升大學只有2至3%那個年代,現在大學雖然普及到20%,英語流 利的人口比率跟以往其實分别不大。所以本地陪審員在單語法庭的年代並非像英美加那邊般來自普通人而是大專生,亦有其客觀因素。單語年代,不少人便以英文欠 佳來逃避責任,但除非學歷證明申請人主修和副修都是中文,這藉口對大學生不管用,其他以各式各樣理由申請退出的是當年大學同學們談笑的話題。
愚:哦,正是如此,據回來的同學說,有人說自己英語不行,便被法官轉往中文審訊的陪審員名單。
智:現在法律承認中英文具有同等地位,法庭分為中文法庭(實為廣東口語和書寫中文)和英文法庭,理論上中文法庭的陪審員可以普及至一般市民,但我相信短期內不會這樣做,才會有此一問,算是求證一下。
愚:對了,既然承認中文法定地位,那為甚麼不跟從英美加澳紐的做法?還有,前輩好像早已猜到答案。
智:其實我那裡知道答案,也沒有考證過,只是從各方談話得到的非正式資料,都聽到只是大專畢業生曾有被傳召的經驗。看來這是個不言之秘( untold secret)。但理由很簡單,如果中英文法庭的陪審員背景差異太大,價值觀念自然會出現巨大分歧,訴訟雙方便會千方百計走線,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法庭,而 最重要的是司法判决在中英文法庭出現不一致的可能性大增。根據官方網站資料,陪審員資格是:「年21-65歲、精神健全而無任何如聽覺或視覺損傷以致不能 出任、品格良好、熟悉聆訊時所採用的語言-即中文或英文。」不知现在法庭那套短片怎様闡释陪審員資格(eligibility)。
愚:聽說仍是播放DVD,播一次廣東話,再原片配英語。由什麼人合資格,主要是到庭內禮儀,抽陪審員程序,什麼理由申請豁免無效,誰人會提出反對,直至宣誓等等。
智:根據英美等國傳統,學生,教師,社工,醫生,護士,軍人,紀律部隊,公職人員,神職人員,新聞從業員和法律工作者都不能當陪審員,其他類别忘记了,後來訴訟增加,不得已放寛了教師和社工,仍不願將教育程度降低。
愚:不就是因為你說的價值觀嗎?
智:不如説是行之有效。這便是所謂魔鬼在細節中,根据英國傳統,引入陪審員是對當时的貴族(noble class)和精英階層(elite classes)制衡,當初陪審員剔除上述人士,其中聽過的一個解釋,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和道德觀念已有異於常人。所以不是合適(eligible)人選, 但不是不合格(unqualified)。現時知識普及後,部份人跟常人差别不大,所以重新加入名册中,但由此可見,陪審員原意是加入常人的觀點和價值判 斷,跟中國人向來講「情理法」的次序永遠將法置於最末的原因相似。情理出於自然,情理為先跟「緣督以為經」是同一思維。陪審員來自平民大眾,包括各行各 業,教育水平要求很低。可是同一制度,到了香港(包括其他海外屬地),便成為不足人口一成的精英才能擔任和享有的職能,對司法判斷有什麽影响,似乎暫時没 有太多人拿出來議論一下,看來不但官方不想改,自稱走群眾路線的社會運動領袖都不願改。
愚:陪審員和精英階層同聲同氣,官方保持不變可理解。但社會運動領袖為什麽不推動平民擔任陪審員呢?
智:哈哈!先説官方,面向群眾的訊息都是正面的,再加上近年社會輿論,香港法制已經快要天下無敵。反而當年港英政府年代没有那麽一面倒。法是刑名之 術,違反情理的法律如何執行,所以說法不治眾,最極端例子莫過於美國公民有擁鎗自由,是立國至今的公民權利。持這個觀點的人太多,至今無法立例管制,對中 國人來說不合情理,對美國人來說合情合理,寧可每年讓槍擊死亡人數高達三萬人,再加幾倍受傷人士而在所不惜,果然具有誓死捍衛擁鎗權利的决心,用生存權換 擁鎗自由。想當年英治年代,殖民政府本質上難言公義,法律不公義之處多不勝數,世界形勢改變後,便盡量避而不談或不予執行,有法不依是平常事,換言之是違 法以達義。普羅大眾亦無西方法律觀念,只抱著寄人籬下的難民心態和中國人厭惡官司的傳統,那會挑戰政府政策,還心存感激,大讚皇恩浩盪。找個平民百姓來擔 任陪審員完全不設實際,他們既不懂配合,說不定搞出笑話,傷害制度的公信力。這個精英陪審員制雖是折衷辦法,效果竟然在一段日子中出奇地成功,有點「花落 庭閒,草生獄靜」的昇平氣象。
愚:前輩,特然甚麼花花草草的,聽不懂哩?
智:呵呵呵!你們這代年青人讀的古文太少了,這兩句出自《幼學瓊林》,是清末民初三尺童子的課本,即幼稚園的用書,是「花落庭閒,草生獄靜」,形容 公堂少訟,監獄閒廢的清明管治情況,當然這情況是建基在「上果哀矜,喜見桁楊雨潤;下無寃枉,欣看肺石風清。 」的和諧社會上。但現在民間社會風氣,卻以為體現法治精神必須事事報官興訟或街頭抗爭,否則是有法不依或甘心為奴。
愚:哦!是了,就是為了五毛錢的找贖而將的士司機告將官裡,或什麼事也愛訴之司法覆核,又或遊行示威等等。
智:濫訟或司法覆核(JR,judicial review)不過是其中之一,殖民地政府不敢把法制吹捧得太好,表面不大理會批評,真正行事則留有餘地。現在除了背後有政治團體或壓力團體出頭,否則一 切便是公平,公正,公開,這就是「近名之善」,反會善極而生惡。法律通識課後的大專程度人士也這様想,以為證據等同事實,法庭判斷必然公義,所以才有通過 JR變相以法官代替行政部門制訂政策的念頭,也不明白本地源自英國的 JR 為什麽權限比祖家大那麽多(在英美加,JR 很多時並對行政部門無法律約束力,只是道義上的宣言),是故意還是什麽原因,只有那些核心人物才知道。
愚:說來也是,但晚輩年紀輕,對前輩那個年代的情況,所知不多,但由略懂世事後,見到社會氣氛確是不差,想當然是一貫如此,也是西方體制優越之故。
智:同一制度,同一政府,七十年代前,黃賭毒貪,便一如其他第三世界,七十年代後撥亂反正,才有你那幾代人的經驗。人的意志和制度的配合,缺一不 可。當年不讚,有人說是殖民政府管治工具,建制中人也不敢反駁,如今卻大讚,說是優良傳統,系出名們門,還硬要將司法體制和司法權力從國家社會的管治架構 (regine)中抽離出來,這種理論水平,連大學社會科學的一年級水平也没有,更不要問部份人當日何以願意為一個没有為侵略戰爭平反的殖民政府合作,而 今日卻處處將一切社會問題跟政治議題或事件綑綁在一起,作為對話前提,為反對而反對,道德水平也有問題。要知道擇善固執,出現意見分歧是觀點角度問題,但 前後不一致,採用雙重標準便是道德問題。
愚:不是說法治精神是文明社會的核心精神嗎?難道無法無天便更文明嗎?
智:「無法無天」怎解?在中文含義是指弱肉強食的野蠻狀態,西方社會政治理論的自然狀態。你的說話反映出你接受了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想方式,不按法律 便跳到最極端的對立面,社會矛盾恍忽就只有按法律或野蠻人的方法解決兩種。更狹窄的想法便是法律解決等同訴訟。這是徹頭徹尾的誤導,西方人亦未必會動輒以 為興訟等同落實法治精神,政府執法固然具有一定彈性來避免招惹民憤,民間人士才不會一邊說法制必然公義又一邊搞抗爭來自打嘴巴;在西方的社會和政治理論 中,法制從來是管治工具之一,雖然獨立但不會超然於其他國家機器之上或之外,對法制保持合理批判態度才能產生改革法制的動力。即使言必西方,也不能任意剪 裁西方理論來達致部份人士的目的;更何況西方理論不見得是無可挑戰的真理,中國文化內涵無論闊度,深度和高度都不下於古希臘和羅馬。正如喝茶,各有風味, 所以才有專用茶壼,文化有如茶垢,硬將原有的擦去換成另一種固然是損失,偶然將兩種以上的茶混合成一種新的風味亦未嘗不可,港式奶茶便是一種雞尾茶 (tea punch),可能是某位茶檔師傅偶然因為紅茶茶葉不足混雜了一些其他茶葉而無意中創造出來,風味别創一格。港式陪審制可能便是一個成功的 cross over例子,因應本地文化民情而調整 ,但現時有人卻為了追逐西方的「先進」體制,便大破大立,不惜結論先行,然後為了自圓其說而將原有理論選擇性披露採用。結果是破而不立,傳統文化的缺點甩 不掉,外來文化的短處卻引進了。說到這裡告訴你一個數字,美國在囚人士是二百三十萬人,差不多是人口的1%,他們為解決犯罪問題而頭痛不已,你以為他們不 懂法治精神嗎?今次可以回去做點功課查証一下和思考一下。
愚:怪不得我總覺得一些言論有點自相矛盾,但又説不出有什麽問題。前輩休息的時間又到了,謝謝前輩,晚輩告退,還有多謝前輩回贈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