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55 終極文化的競逐 2
Seeking for Ultimate Culture 2
士人階級的今昔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hinese Scholars as a Social Class
明唐寅西園雅集
嘉賓: 雅可樂 & 無極
14/05/2016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14/5/2016
終極文化的競逐 2 - 士人階級的今昔
雅:前輩提到,華夏文明在清朝之前,縱然輸掉戰爭和政權,本身和入侵者都仍認同華夏文化是先進優越的,所以由五胡亂華中的部份小數民族政權,至元 清兩代人的蒙古人和滿州人,都自願漢化,以繼承華夏文化自居,但清末民初後至今,卻是一波接一波地要破舊立新,由洋務運動,五四的打倒孔家店,一直到今天 的本土主義,都志在摒棄中國文化,罵祖宗最兇的,大有華人比外國人要狠的樣子,前輩有什麽看法呢?
愚:雅師兄大大,請恕師弟愚昧,為什麽本土主義也志在摒棄中國文化呢,本土不也是華人為主,講和寫的也是華文華語,如果採用外來文化,就不應叫本土了吧。
智:哈哈,所以言文和實質是兩回事,確實有一些社會精英自小接受西方人的教育,自信自己已是完全漂白,盡得西方文化精粹,也確信西方文化優越,聯同 一些西方人抱著救世主心態來推動西化,利用社會大眾對公義社會的心理需要,刻意突出本地文化的一些特點,營造出一個和華夏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的假像, 反覆宣傳,企圖令大家信以為真。老人家的看法大家是清楚的,這是個功利,短視和不成熟的看法;星加坡地理上遠離中國,也以英文為第一官方語文,人口更加國 際化,學習英國人的文化和實踐時間更長,但在文化上的學術分類,西方學者仍以它的儒家文化傳統濃厚為由,視為大中華文化區的一部份。本地文化中,華夏文化 成份遠多於非華夏成份,說句不中聽的實話,中下階層原來不會關心,卻容易人云亦云;中產的有一定教育水平,最易接受這看法,因為心中念念不忘當年的優越感,有欲便不剛,適應不了世界的 發展;搞運動的領頭人大可能是知而不言,如果屬實,那是欺世,用心不純;而追隨者很多是自小接受港英政府當年主導的教育成長的,特别是七十年代後的信仰危 機,令他們一面倒地相信西方文化是唯一出路,這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多於理性認知,特别是其後的發展,明顯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很多政客和學者開始 把西方文化神化成人類終極文化。你們較年青的幾代人,連接觸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機會也被閹割了,不了解也瞧不起,不似老人家,師長前輩中不少從戰亂中活過 來,一些甚至拿過槍打過「鬼子」,言語間,多少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悲哀,也明白傳統文化的靭力;年現青時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二戰後的兩場大戰爭,明白戰爭的荒 誕和邪惡;貧窮只算是小菜一碟。現時的大學生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拿著一萬幾千元的手提電腦或智能手機進入虛擬世界中訴説自己「生逢亂世,民不聊生」,只説明意識 上的認知是源自一個不太真實的西方文化;因為幸福的感覺是相對的,你看到别人比你差,便覺幸褔,你看到别人比你好,便覺自己境況悽慘。可是,本地人深層次 的潛意識行為仍是華夏文化的傳統,正如某些才子名嘴常説的小農基因,包括他們自己在內也是一樣,順著他們不切實際的空想行事,後果亦是不堪設想。
雅:前輩説的話語權可能確是關鍵因素,我因為是文科生,在大學功課中要較深入認識一些課題,始終要找些較一手的資料,便漸漸發覺中學中的課程在取捨和取態 上確有偏向,二手資料會受作者個人態度影響,我也發覺有些同學非常勤力,把教授提供的書單內的書都看過,內容也能娓娓道來,但卻沒有發覺不同作者的觀點相 悖,説白點是沒有個人觀點,真的是述而不作;所以,掌握話語權,便能更有效地影響大眾的思想,大專生也不例外。
智:正是如此,主流思想具有惰性,因為大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只達到述而不作的階段便停下來。孔子當年説傳授古代聖賢智慧時的原則是:
「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第七》),
忠實理解和陳述古聖賢的教誨,這一步很多人做到,也以為孔子也是這樣教導,事實上,那是個人成長學習的第一 階段,孔子的學習階段是這樣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用十五年學習前賢 理論後,三十歲才開始融匯貫通,確立個人思想,再用十年時間,才能去除其中令人迷惑的觀點和現像,接著的十年,開始認識客觀真理,那已是半個世紀的光陰, 以古人的平均壽命計,大多已走到盡頭,孔子是人中之鳯,能享高壽,故能多二十年的陽壽來修練到耳順和從心所欲的境界。所以大學生述而不作有何出奇,雅師兄 能看出各著作內的相悖觀點,是慧根天賦呢!
雅:前輩竟然取笑晚輩了,怪不得前輩那麽反對動員年青人參與社會運動。
智:知不足才能進步,年青人參與社會活動可以,社會運動太複雜,要到「而立」的階段才可以考慮選擇性參與,還要從基層做起,面對群衆,既要謙卑,也不能除波逐流,凡事討好群眾而違背信念原則,有理有節。
無:按前輩説法,我在想有多少人符合資格?但社會上,一時間卻好像人人都像成了時事專家,看來我讀科學還是正確的,不會那麽容易有個平常人來挑戰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智:這正是泛政治化帶來的困擾,人人關心社會事務是對,但以不知為知便成災難。礙於資質,有些人一生都無法走出前人框框,人云亦云,而欲望太強,便容易固 執錯誤觀念而不能自拔。近代西方主流文化以自由和個人權利為「上」,只是將時尚潮流當「高大上」的理念,衝突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年青人受個人主義和自由放 任主義薰陶並誤信是什麽核心價值是原因。反觀孔子的思想,原來從心所欲的秘訣是不踰距,也即是無非份之想,跟孔子另一段話:「老之時,戒之在得」是同一道 理,和莊子所説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也有相通之處。孟子闡釋孔子的思想為「義」,義者宜也,也就是適當的行為才是義之所在。如果古希臘的公義 justice不是後人借用孟子的思想的偽作, 那便是中西文化在二千多年前曾不約而同地發展出來的相同道德觀念。但近代西方文化在羅馬的敗亡後,不似中國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內核和統一的文字載體,西方人 一方面憧憬著如何繼承羅馬文明的榮光,建立征服世界的偉大帝國,但另一方面是各民族以自由及個人主義為自巳族群的文化核心,分裂成不同的民族國家,至今沒 有一個成功。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但在歐洲大陸寸步難移,一個世紀後便風光不再,殖民地相繼獨立。美國借二戰對其他國家的破壞而乘勢崛起,但當即面對 蘇聯的競爭,最大的意外是作為一個新霸主卻連續在朝鮮和越南兩場戰爭中失利,可算是歷代霸主中上場最狼狽的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最風光的,也是終極文化 出現的契機,只是二十多年後,便又呈敗壞跡像,弄得終極文化的原創人也要正視西方文明的缺陷,對自己的理論作出修改,西方人能否克服缺點,自我完善,唯有 留待歷史來解答。
無:我不熟悉社會學各種的名詞,但今天全球一體,前輩説法制時,也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影響學習,但似乎到了一些界線便沒有折衷餘地,我看到的意識形態之爭,很多都很無謂,大家的目標分别很少,但在一些點子上便出現你死我活的鬥爭。
智: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開始時的翻譯可能是一個問題,例如republic 譯作共和,democracy 譯作民主,不能説錯,但中文翻譯具有比原文更強烈的正面含義,republic 拉丁文為 res(things) publica(common/public),原意是 common good 或 common wealth,意思是共享或共榮,Democracy 源自古希臘文 demo(people) 和 kratos(power/rule),原意是共管或共治。另一方面,Communism 是較近代的名詞,原意是 of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in a community) , community 或社區是相對較小的群落,原意是在社區中達至共有和共享 ,沒有說是全民共同均分財產。所以,現在鬥得你死我活的意識形態,其實最終理念大同少異,如果當初都用用較中性的翻譯,後人可 能不會因此而對意識形態如此瘋狂。
雅:翻譯講求信達雅,前輩説得對,在啟蒙時期的西方思想家,苦苦思考如何能夠改良社會,從不公義及了無生氣的封建君主體制中走出來,把古希臘和東方的思想 都研究了一遍,大家的期望確是大同小異,但他們的信奉者在後來的實踐中,漸漸出現分歧,側重點各異,前人在翻譯這些主義時,相信是因為對它們在實踐上各有 特點然後才定出,並非單純依據思想創立時的原意。
智:我相信你的推論有一定的根據,名稱是一回事,實質是另一回事,但名實不符會因話語權而出現偏頗,例如希臘的民主和羅馬行帝制前的共和,在奴隸社會的大環 境下,和今天的現代概念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在本地一般的課本中卻從字面理解而不提實質,沒有説出這是當時奴隸社會少數貴族的局部民主和共和,這種選擇性的遺 漏,會做成受者的錯覺。加上翻譯上的字面意思,已很容易令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事實上,西方國家各種名目下的政黨在實際環境的經營下,也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西方文化的根源是是古希臘羅馬的貴族民主共和,民族主義,個人主義,基督教教義;但中間一些互相矛盾的理念,便要有取捨折衷,例如基督教的克己 (temperance)和個人主義及自由主義便相矛盾,但克己的道德層次更高,如果片面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那不過是回到森林規律主導的自然狀態,將自由 和個人權利不作界定而名之為核心價值和普世價值的人,用心可想而知。但文化總不會是一潭死水,正如東學曾經西漸,西學現在東傳,必然互相影響,在通訊和交通更發達的今天,會不會出現一種福山所説的終極文化,成為全地球的文化呢?
無:哈,地球文化,雅師兄也忽然科幻起來,你知道嗎?,這是科幻小説中常用的橋段,話説到了公元多少千年萬年,全球人類文明進入極高層次,開始向太空深處探索,造訪其他星系,和其他星球的文明進行星際交流或戰爭。
智:那會這麽容易,相信這裡最年青的亦愚師弟也不會看到,第一是多元文化有存在價值,科學可能有真假,但人事不可能唯一,一種文化的成功,不一定意味著其 他文化的失敗,不同文化包含的內涵,是可以並存不悖的,相悖的意念只有一個,就是獨霸地球村,將自己的價值觀看成普世價值觀,否定其他文化。不屬內涵的文 化方法或載體,更加不是唯一,殊途同歸的手段多的是。第三個原因是文化承傳的情感因素,這是無法言傳,不為人道(untold and subtle)的人類心智活動,大家只要看世上一些民族,縱使國亡,癲沛流離,只要家還在,文化便承傳下去,猶太人、吉卜賽人、美國的原住民、甚至中國人 都是例子,一些雖然沒有明顯的民族文化,例如美洲黑人,多代為奴,祖先源頭已無法追尋,但因為種族的認同問題,自然形成獨特的族群,也從主流文化中分離出 來,自成一個子文化系統,例如蘇靈音樂或現代的饒舌(rap talk)。生與滅,合與分都在同時進行,那會像福山所斷言的那樣,其實他的理論大可能是一時的亢奮,我看他還會作更多的修訂打倒昨日之我的,這在學術研 究的過程中常有,只要面對事實而保持客觀持平便可以。哈哈,但人家是著作等身,被奉為國師向落後文化作文宣攻擊的學者,我們不過是工餘聚在一起談天説地的 小市民,老人家有幸未死於戰亂、貧窮和病患已是非常感恩,大家獨善其身便是。
雅:中國的士人,想當然是相當於方西方的知識份子,前輩的獨善其身,不正是中國文化中的士人特質嗎?只是中國士人自秦漢至今,既有承傳,亦有變化發展,總
不會一成不變,這是一點;士人和西方的公共知識份子相比,又有什麽異同呢?這是第二點;最後一個問題,中國士人和西方知識份子的分别,在歷史上發揮過什麽
作用,對將來的影響又會是怎樣?前輩有什麽高見嗎?
智:據老人家的理解,中國士人和西方的知識份子是有差異的,西方所謂的知識份子的含義較闊,包括各式各樣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所研習的科目包羅萬有;中 國的士人則偏向學習經世濟民之學,現代術語是管治學問或所謂政治行政,和公共知識份子相當;相對實務知識和工作,治國平天下是虛務,中國歷代士人過於側重 虛務,令人才流向失衡,而且因為出路單一,故此黨爭嚴重,而科技到了宋朝便被西方反超,這是要好好吸取教訓的,人才因勢利導,普世大都如此,那處回報高便 流向那裡是大多數人的心態。
愚:呃,我想到了,大家看到明星歌星風光漂亮,年青人便整天夢想加入演藝事業,對嗎?
雅:亦愚師弟倒想到明星,我想,士人心中所謂的利,不是狹義的金錢利益,而是包括名節那樣的目標,正如之前文天祥正氣歌所提到的留取丹心照汗清,要留芳百世而不是遺臭萬年。
智:哈哈,不錯,士人的氣節風骨,在春秋戰國時已確立,而又以史官和諫官屬於士人中的最高層次的實踐者,比西方世界的公共知識份子,出現時間早了千多年,套用某些本地學者的説法,是比西方領先二千年了,但人人競相為士,有利亦有弊 ,下次我們好好地談談。
眾:好的,前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