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tea hous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42 西方文化 23
  Western Culture 23

東學西漸~一段被遺忘的歷史3
travel of marco polo

亦愚 & 若智
18/10/2015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 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18.10.2015

愚:前輩,我轉發了一個帖子給你呢,是屠呦呦女士有楊瀾訪問她時,對她的三無身份的回應,很有深意呢,是不是可以從中找到中國人難獲諾獎的原因呢?

智:你是説這個帖子嗎?

杨澜遇到比她厉害的屠呦呦。 屠呦呦简短几句回答杨澜的提问,不但妙趣横生,还揭示了我国社会许多诟病。

【屠呦呦接受扬澜访谈问答录】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抢在CCTV前邀请这位鬓发斑白的中国“三无“科学家、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做了访谈。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 屠回答...... 杨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握着杨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 !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希望八十多歲時,仍有屠老這樣的反應。

愚:正是。屠女士果然有修養和幽默感呢。

智:不要再傳了,負責任的,還要補發更正和道歉聲明,楊瀾和屠女士都是名人,如果真有這段訪問,應該很容易找到源頭,但我找了整天也找不到,卻找到楊瀾在10月15日發的微博,否認有這一個訪問,還順帶辟謠,否認網上謠傳她入了美籍的傳聞。這是截圖和連結

楊瀾微博的貼子

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s/276645/

除了這一段,網上還有更露骨批評現行制度的,也是虛構的新聞。

愚:什麽,這些新聞也敢造假,還讓我們在群組中大發議論,這次當真「囉爆」了。前輩,是什麽人幹的好事?

智:什麽人也好,説謠言止於智者,不如説是止於認真嚴謹的人吧,為什麽不多覆檢一下它的真偽呢?這些在內地一些論壇中瘋傳的帖子,很多都是利用網民輕信 和疏懶的特性而能蠱惑人心,做成廣泛的破壞。我知道很多年青人已經不再看報紙雜誌,只是一屁股坐在電腦前,上一些和自已「對咀形」的論壇,而時事的消息便 是來自論壇上的分享和轉發資料,但卻沒有查證來源,很多時接收到的所謂新聞都是有預設立場的選擇性報導,甚至是偽造的消息,就像你今次的帖子一樣。

愚:但帖子的內容,我還是覺得有點道理的,那麽借虛構的新聞來指出時弊,是不是情有可原呢,就當是寓言吧!

智:我不是常説正當目的不能合理化一個不當的手段嗎(Ends do not justify means)?更何況這裡面的主角是活生生的人,偽造他們的行為言論對有關人士毫不尊重,違反他本人的意願,而且可能破壞他們的形象和名譽,做成不必要的 困擾和傷害,這麽不道德的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我能用個高尚理由説你曾經做過一些不曾發生的事嗎?無論是好是壞,也有不良後果,何況好壞是觀點 角度或價值觀的問題,有意見,如果有情理法的依據,直説便是,怎能生安白造。如今之補救方法,向積極方面想想吧,你可以化壞事成好事的,從這個假新聞,令 你們的朋輩明白輕信的禍害,如果為了一個虛假的訊息而作出一個錯誤的決定,更是噬臍莫及。

愚:哦,晚輩明白了,回去就發更正吧。

智:言歸正傳,説東學西漸的歷史吧,下面是一段真正的新聞,一般人卻未必會留意:

2015-03-21 14:54:17点击:0

世界最大私人汉学收藏珍本落沪

星期一  2010年11月8日 16:43:07 来源:文汇报

摘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馆日前成功引进了瑞典藏书家罗闻达的“罗氏藏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汉学收藏,收 录了1477年至1877年400年间1551种西文汉学著作及手稿,涉及十多个语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学、工艺、历史、宗教、习俗、服饰、语言等 多方面。藏书界认为,它与2000年上图以450万美元从美国回购的著名“翁氏藏书”堪称上海图书收藏“双璧”。……

填补上海“摇篮本”空白

这批藏书受专业人士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里面含有两本“摇篮本”。“摇篮本”是西方目录学家对1450年至1500年间欧洲活字印刷文献的称呼。“通俗地说,它是早期的西方印刷书,在西方印刷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宋刻本在中国的地位。……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摇篮本”的数目为40000余种,绝大部分集中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欧美少数历史悠久 的知名图书馆中。在中国“摇篮本”存有量极少,现在可查的仅为10种11册,分别为:中国国家图书馆4种5册,台湾大学图书馆6种6册。

“罗氏藏书”入藏上图,填补了上海“摇篮本”的空白。同时,这两部“摇篮本”——1477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世界概况》、1480年意大利米兰 出版的《曼德维尔游记》,本身的学术价值就非常高。它们是和《马可波罗游记》齐名的中世纪中国游记,都是拉丁文版本。其中,《世界概况》至今没有中文译 本,中国读者很少有机会看到。

了解“西方中国观”的窗口

“罗闻达藏书”是一个以“西方中国观”为特色的系统收藏,有十分独特的价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告诉记者,“罗氏藏书”跨越的年代 从15世纪欧洲发现“远东”,到19世纪汉学形成,这是欧洲初识中国的400年,也是西方文明迅速发展的400年。在这批藏书中,有不少西方早期“汉学” 的奠基之作,400年来的中西关系、西方人的中国观、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中国学发展历史依稀可见。李天纲举例,殷铎泽《中庸》的拉丁文译本,是 欧洲第一本儒家经典翻译作品;应理的《孔子》是西方最早推崇孔子思想的著作。“一代代的欧洲人,通过读这些著作,形成他们的‘中国观’。我们也从中了解 到:是基歇尔这样的学者,首先把中国文化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并列,后称之为‘四大文明’;法国汉学家儒莲等人研究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中国古代文明在 西方广受好评。”

“罗氏藏书”能够顺利来到上海,与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2008年6月,周振鹤在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时,偶然看到了瑞典罗闻达的私人藏 书目录,厚厚两本足有638页,这让他十分吃惊。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花费罗闻达23年时间从世界各地收来的古籍全部是关于“汉学”,有些甚至在法国著名汉 学家高迪爱编撰的《中国书目》上都没有见过。

……

(责任编辑:风舞)


http://www.casece.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3598

全文可以循超連結上網閲讀,我略去一些細節,主要讓你對漢學曾經在歐洲的發展,西傳的年代,書目的數量和種類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下面是一些其他的報導:

http://jfdaily.eastday.com/j/20101107/u1a822506.html

http://art.china.cn/collection/2010-11/07/content_3819191.htm

http://www.ncl.edu.tw/upload/P0970618001/cats/09.pdf

愚:前輩,我還道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不屑一顧,怎麽單是目錄也有638頁,每頁總有十多至數十本吧,這四百年間,西方人竟譯寫了那麽多的漢學書


智: 準確點說是1551種,而且包括了很多被稱為搖籃本的珍本,據說世上現存約有40000冊,日本的收藏便很豐富,證明他們識貨,中國反而只有10種11 冊,還有那麼多不肖子孫在貶損自己的文化。羅聞達(Björn Löwendahl, 1941 - 24/8/2013)是一位瑞典的書商和古籍收藏家和漢學家, 我直接引用百度的介紹吧:

罗闻达出生于1941年,大学时主修数学,也学过音乐、历史和绘画。他曾在皇家音乐学院跟匈牙利来的著名指挥家Gyorgy Ligeti学习音乐。偶然,他在隔壁课堂上看见一位美国来的哲学教授躺在课桌上讲学,忽然迷上了哲学,于是改行到乌普撒拉大学学了两年半哲学,兼学画 画。有一天,他跟教授起了冲突,拂袖而去,又当兵去了。

25岁那年,罗闻达萌发了开古籍书店的念头。那是1965年,他用全部家当——6000克朗(瑞典货币单位),在乌普撒拉大学附近开了一家自己的书店。

2013年8月24日,罗闻达在泰国去世。

愚:他果然有性格,但為甚麼他會收藏了那麼多的漢學書籍哩?

智:他是愛書之人,在2008年6月,上海圖書館得知羅聞達先生有意將他花了30年時間和大量私人資金搜集回來的西文漢學珍本藏書拍賣,便立即跟羅 聞達先生接觸,希望能引進這套藏書到上海圖書館,經過兩年商討,羅聞達藏書終於在2010年落戶上海圖書館,費用多少有點含糊,應該是打了折,也不是最高 價,有報導說他遺孀在後來還捐了一些書籍,羅聞達先生夫人雖然是西方人,卻有漢人古風,書或劍託付識貨者。2013年文匯報記者李純一訪問了他,其中有一段談到西方人400年來對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觀感:

文汇报:是不是有一种说法,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不少思想家受到中国的影响,认为相对于他们自己的贵族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是选贤举能的好制度。他们是否确实有把中国当作开明专制的模范的这种想法呢?

罗闻达:不能那么简单地说,整个图景是很复杂的。很多当时的法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但他们觉得这些信息同他们自己对欧洲的想法有契合之处,所以他们用自己对中国的看法——也不管是对是错——来说服欧洲人。

对中国的崇拜,据历史学家唐纳德•拉赫(Donald F. Lach)说最早可见于1597年首版、1599年更名为《中国史》(Istori a del l a China)的路德维克•阿里瓦本尼(Lodovico Arrivabene)的著作,后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尊敬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制度很好,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认识也并不是正确的认识,像伏尔泰、以及有“欧洲的孔夫子”之称的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 奈(Francois Quesnay)对中国的评价就很正面。有些是负面的,如笛福(见目录第546条),孟德斯鸠(第445条),赫尔德(第1681条),还有黑格尔(第 1742条)。黑格尔对中国几乎不了解,都是从其他人那里读来的,但他认为中国只是文明演进中一个不成熟的阶段。18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 静止、停滞的国度,无事发生,也不会改变——当时在欧洲已经有了“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即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一天一天越变越好,这同当时有很多科学发 现、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也有关系,相信“进步”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观念了。相形之下,中国在他们看来就过于稳定态了。

还有关于种族的研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人所知不多,但也能说出点眉目。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后来,国家卷入战争,就会把交战国塑造成一个负面的形 象,来说服本国国民举战是正义的事情。可以看出英国因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一个贬抑化的倾向,当然在英国也有不少人反对战争,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 事情,发起战争是不道德的。所以整个图景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在相互竞争。

我用写论文来讨论这个话题,有一个更泛的目的,就是想对历史解释的本质进行讨论,这是我30年来一直计划想做的事。近200年来,西方历史学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对线性发展的信仰,这是受到启蒙运动时期社会普遍相信进步的影响。但实际上,今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已经开始挑战这种线性的发展史观。

本报记者 李纯一

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id=3163


從訪問可知,西方人在蒙古人的鐵蹄下認識中國,從敬畏、欽羨、學習、趕超的一個極端,然後到鴉片戰爭後,走向了蔑視、不屑、貶抑及妖魔化的另一極端,而羅聞達先生是其中一位例外的智者。

愚:謝謝前輩的介紹,原來漢學曾經這樣風光。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culture jab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