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42 西方文化 23
Western Culture 23
18/10/2015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18.10.2015
愚:前輩,我轉發了一個帖子給你呢,是屠呦呦女士有楊瀾訪問她時,對她的三無身份的回應,很有深意呢,是不是可以從中找到中國人難獲諾獎的原因呢?
智:你是説這個帖子嗎?
杨澜遇到比她厉害的屠呦呦。 屠呦呦简短几句回答杨澜的提问,不但妙趣横生,还揭示了我国社会许多诟病。 【屠呦呦接受扬澜访谈问答录】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抢在CCTV前邀请这位鬓发斑白的中国“三无“科学家、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做了访谈。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 屠回答...... 杨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握着杨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 !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希望八十多歲時,仍有屠老這樣的反應。 |
愚:正是。屠女士果然有修養和幽默感呢。
智:不要再傳了,負責任的,還要補發更正和道歉聲明,楊瀾和屠女士都是名人,如果真有這段訪問,應該很容易找到源頭,但我找了整天也找不到,卻找到楊瀾在10月15日發的微博,否認有這一個訪問,還順帶辟謠,否認網上謠傳她入了美籍的傳聞。這是截圖和連結
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s/276645/
除了這一段,網上還有更露骨批評現行制度的,也是虛構的新聞。
愚:什麽,這些新聞也敢造假,還讓我們在群組中大發議論,這次當真「囉爆」了。前輩,是什麽人幹的好事?
智:什麽人也好,説謠言止於智者,不如説是止於認真嚴謹的人吧,為什麽不多覆檢一下它的真偽呢?這些在內地一些論壇中瘋傳的帖子,很多都是利用網民輕信 和疏懶的特性而能蠱惑人心,做成廣泛的破壞。我知道很多年青人已經不再看報紙雜誌,只是一屁股坐在電腦前,上一些和自已「對咀形」的論壇,而時事的消息便 是來自論壇上的分享和轉發資料,但卻沒有查證來源,很多時接收到的所謂新聞都是有預設立場的選擇性報導,甚至是偽造的消息,就像你今次的帖子一樣。
愚:但帖子的內容,我還是覺得有點道理的,那麽借虛構的新聞來指出時弊,是不是情有可原呢,就當是寓言吧!
智:我不是常説正當目的不能合理化一個不當的手段嗎(Ends do not justify means)?更何況這裡面的主角是活生生的人,偽造他們的行為言論對有關人士毫不尊重,違反他本人的意願,而且可能破壞他們的形象和名譽,做成不必要的 困擾和傷害,這麽不道德的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我能用個高尚理由説你曾經做過一些不曾發生的事嗎?無論是好是壞,也有不良後果,何況好壞是觀點 角度或價值觀的問題,有意見,如果有情理法的依據,直説便是,怎能生安白造。如今之補救方法,向積極方面想想吧,你可以化壞事成好事的,從這個假新聞,令 你們的朋輩明白輕信的禍害,如果為了一個虛假的訊息而作出一個錯誤的決定,更是噬臍莫及。
愚:哦,晚輩明白了,回去就發更正吧。
智:言歸正傳,説東學西漸的歷史吧,下面是一段真正的新聞,一般人卻未必會留意:
2015-03-21 14:54:17点击:0 世界最大私人汉学收藏珍本落沪 星期一 2010年11月8日 16:43:07 来源:文汇报 摘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馆日前成功引进了瑞典藏书家罗闻达的“罗氏藏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汉学收藏,收 录了1477年至1877年400年间1551种西文汉学著作及手稿,涉及十多个语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学、工艺、历史、宗教、习俗、服饰、语言等 多方面。藏书界认为,它与2000年上图以450万美元从美国回购的著名“翁氏藏书”堪称上海图书收藏“双璧”。…… 填补上海“摇篮本”空白 这批藏书受专业人士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里面含有两本“摇篮本”。“摇篮本”是西方目录学家对1450年至1500年间欧洲活字印刷文献的称呼。“通俗地说,它是早期的西方印刷书,在西方印刷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宋刻本在中国的地位。……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摇篮本”的数目为40000余种,绝大部分集中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欧美少数历史悠久 的知名图书馆中。在中国“摇篮本”存有量极少,现在可查的仅为10种11册,分别为:中国国家图书馆4种5册,台湾大学图书馆6种6册。 “罗氏藏书”入藏上图,填补了上海“摇篮本”的空白。同时,这两部“摇篮本”——1477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世界概况》、1480年意大利米兰 出版的《曼德维尔游记》,本身的学术价值就非常高。它们是和《马可波罗游记》齐名的中世纪中国游记,都是拉丁文版本。其中,《世界概况》至今没有中文译 本,中国读者很少有机会看到。 了解“西方中国观”的窗口 “罗闻达藏书”是一个以“西方中国观”为特色的系统收藏,有十分独特的价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告诉记者,“罗氏藏书”跨越的年代 从15世纪欧洲发现“远东”,到19世纪汉学形成,这是欧洲初识中国的400年,也是西方文明迅速发展的400年。在这批藏书中,有不少西方早期“汉学” 的奠基之作,400年来的中西关系、西方人的中国观、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中国学发展历史依稀可见。李天纲举例,殷铎泽《中庸》的拉丁文译本,是 欧洲第一本儒家经典翻译作品;应理的《孔子》是西方最早推崇孔子思想的著作。“一代代的欧洲人,通过读这些著作,形成他们的‘中国观’。我们也从中了解 到:是基歇尔这样的学者,首先把中国文化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并列,后称之为‘四大文明’;法国汉学家儒莲等人研究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中国古代文明在 西方广受好评。” “罗氏藏书”能够顺利来到上海,与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2008年6月,周振鹤在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时,偶然看到了瑞典罗闻达的私人藏 书目录,厚厚两本足有638页,这让他十分吃惊。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花费罗闻达23年时间从世界各地收来的古籍全部是关于“汉学”,有些甚至在法国著名汉 学家高迪爱编撰的《中国书目》上都没有见过。 …… (责任编辑:风舞) |
http://www.casece.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3598
全文可以循超連結上網閲讀,我略去一些細節,主要讓你對漢學曾經在歐洲的發展,西傳的年代,書目的數量和種類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下面是一些其他的報導:
http://jfdaily.eastday.com/j/20101107/u1a822506.html
http://art.china.cn/collection/2010-11/07/content_3819191.htm
http://www.ncl.edu.tw/upload/P0970618001/cats/09.pdf
愚:前輩,我還道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不屑一顧,怎麽單是目錄也有638頁,每頁總有十多至數十本吧,這四百年間,西方人竟譯寫了那麽多的漢學書
智: 準確點說是1551種,而且包括了很多被稱為搖籃本的珍本,據說世上現存約有40000冊,日本的收藏便很豐富,證明他們識貨,中國反而只有10種11 冊,還有那麼多不肖子孫在貶損自己的文化。羅聞達(Björn Löwendahl, 1941 - 24/8/2013)是一位瑞典的書商和古籍收藏家和漢學家, 我直接引用百度的介紹吧:
罗闻达出生于1941年,大学时主修数学,也学过音乐、历史和绘画。他曾在皇家音乐学院跟匈牙利来的著名指挥家Gyorgy Ligeti学习音乐。偶然,他在隔壁课堂上看见一位美国来的哲学教授躺在课桌上讲学,忽然迷上了哲学,于是改行到乌普撒拉大学学了两年半哲学,兼学画 画。有一天,他跟教授起了冲突,拂袖而去,又当兵去了。 25岁那年,罗闻达萌发了开古籍书店的念头。那是1965年,他用全部家当——6000克朗(瑞典货币单位),在乌普撒拉大学附近开了一家自己的书店。 2013年8月24日,罗闻达在泰国去世。 |
愚:他果然有性格,但為甚麼他會收藏了那麼多的漢學書籍哩?
智:他是愛書之人,在2008年6月,上海圖書館得知羅聞達先生有意將他花了30年時間和大量私人資金搜集回來的西文漢學珍本藏書拍賣,便立即跟羅 聞達先生接觸,希望能引進這套藏書到上海圖書館,經過兩年商討,羅聞達藏書終於在2010年落戶上海圖書館,費用多少有點含糊,應該是打了折,也不是最高 價,有報導說他遺孀在後來還捐了一些書籍,羅聞達先生夫人雖然是西方人,卻有漢人古風,書或劍託付識貨者。2013年文匯報記者李純一訪問了他,其中有一段談到西方人400年來對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觀感:
文汇报:是不是有一种说法,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不少思想家受到中国的影响,认为相对于他们自己的贵族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是选贤举能的好制度。他们是否确实有把中国当作开明专制的模范的这种想法呢? 罗闻达:不能那么简单地说,整个图景是很复杂的。很多当时的法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但他们觉得这些信息同他们自己对欧洲的想法有契合之处,所以他们用自己对中国的看法——也不管是对是错——来说服欧洲人。 对中国的崇拜,据历史学家唐纳德•拉赫(Donald F. Lach)说最早可见于1597年首版、1599年更名为《中国史》(Istori a del l a China)的路德维克•阿里瓦本尼(Lodovico Arrivabene)的著作,后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尊敬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制度很好,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认识也并不是正确的认识,像伏尔泰、以及有“欧洲的孔夫子”之称的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 奈(Francois Quesnay)对中国的评价就很正面。有些是负面的,如笛福(见目录第546条),孟德斯鸠(第445条),赫尔德(第1681条),还有黑格尔(第 1742条)。黑格尔对中国几乎不了解,都是从其他人那里读来的,但他认为中国只是文明演进中一个不成熟的阶段。18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 静止、停滞的国度,无事发生,也不会改变——当时在欧洲已经有了“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即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一天一天越变越好,这同当时有很多科学发 现、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也有关系,相信“进步”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观念了。相形之下,中国在他们看来就过于稳定态了。 还有关于种族的研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人所知不多,但也能说出点眉目。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后来,国家卷入战争,就会把交战国塑造成一个负面的形 象,来说服本国国民举战是正义的事情。可以看出英国因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一个贬抑化的倾向,当然在英国也有不少人反对战争,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 事情,发起战争是不道德的。所以整个图景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在相互竞争。 我用写论文来讨论这个话题,有一个更泛的目的,就是想对历史解释的本质进行讨论,这是我30年来一直计划想做的事。近200年来,西方历史学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对线性发展的信仰,这是受到启蒙运动时期社会普遍相信进步的影响。但实际上,今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已经开始挑战这种线性的发展史观。 本报记者 李纯一 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id=3163 |
從訪問可知,西方人在蒙古人的鐵蹄下認識中國,從敬畏、欽羨、學習、趕超的一個極端,然後到鴉片戰爭後,走向了蔑視、不屑、貶抑及妖魔化的另一極端,而羅聞達先生是其中一位例外的智者。
愚:謝謝前輩的介紹,原來漢學曾經這樣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