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27 西方文化 8
Western Culture 8
4/7/2015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愚:前輩説到文化的統一和分化,亞洲和歐洲,是兩種不同的模式,是什麽因素造成的呢?
智:亞洲這麽大的地方,按亨庭頓先生的分類,才只有四個文化系統,即中華文化,印度文化,穆斯林文化及日本文化,而且中間都有一些天然的屏障阻隔,例如中 印間的昆倫山脈,是全球最高海拔的高山和高原所在,中國和中東,則有連綿的沙漠,中國和日本,則有東海和黃海。其中中華文化可説在東亞大陸可謂一文獨大」, 它的獨大,是數千年來面對其他文化和文明競爭挑戰而發展出來的生存模式,方法就是包容吸納,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中華文化也如是,先是姫水黃帝和姜 水炎帝兩族通婚,繼而加入夏商周等其他部族,不斷壯大,文明程度較高而相近的部族聯盟,合稱為華夏,以便和其他週邊未開化的夷人區分起來,奉其中較強大的一族為盟 主,尊稱為天子,其他是諸侯,組織本來和希臘的城邦聯盟類同,但華夏聯盟中的諸侯,顯然比希臘的城邦和諧團結,如果不是有不得已的理由,例如夏傑和商紂, 都是因為荒淫殘暴才被推翻,一般情況,諸侯對天子都保持住起碼的尊重,直到戰國,這個秩序才崩潰,即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
愚:什麽,前輩是説中國人的祖先已懂得和諧之道嗎?
智:你想想當時是什麽環境吧,五胡亂華比春秋戰國晚了3至5個世紀,當時入侵的蠻族,很多還未懂縫製衣服,華夏先民為逃避蠻族殺害,稱為衣冠南渡; 相對中華文明,遠至夏商周,甚至黃帝時候,已有衣冠蔽體,有人 倫禮教,典章體制,從這小節便可知道差距。要保護文明世界不受野蠻世界入侵,中國人的祖先,在實踐中明白團結才是力量,合則 能拒蠻夷戎狄和匈奴,分裂便任由野蠻人宰割,夏商周都曾發生過這樣的人禍;漢高祖劉邦,亦曾被匈奴困於白帝城,要待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後,漢武帝才能北逐匈 奴, 開拓河西走廊。其實當年漢族,已非單一民族,由炎黃到華 夏,已經歷了多次的民族融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人,漢族是七國後人的進一步融合,在漢朝統治下,成為單一民族。那些什麽學者作家常説中國從來沒有民族國家 觀念,只有華夷之別,民族國家觀念是民國後才有,那是半對半錯。中國在每個朝代後裡,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新血,例如唐朝皇室有西 域人血統,之後一直加入蒙古,突厥,女真等民族,到明朝,漢人已是一個多民族混血後的人種,只是文化上趨於一致,被看成單一民族。清朝時,由於滿族刻意保 留血脈的純潔,沒有融合在漢族裡,但民國後,喪失特權,婚嫁不限同族人士,融合又再開 始,純粹的滿族減少了,他們不是被消滅,只是跟漢族融合。
愚:我還以為漢族是單一民族。
智:那看你如何定義吧,從生物學角度來説就絕對不是,漢族不會只是含有炎帝及黃帝兩族的遺傳基因。
愚:那西方的模式又如何呢?
智:至於希臘,便遠不如華夏文明的部族團結,經常都需要單打獨鬥,結果是被滅千多年後,才幸運地借佛羅倫斯城中販賣古物的商人從新發現他們的文化,但實 際上,原來的希臘民族,曾淪為奴隸,與其他拉丁人,義大利人等民族混合在一起,羅馬後來容許他們成為公民,才解除奴隸身份。現時的希臘國及希臘人,和古希臘的文化和文明沒有太直接的血 緣和承傳關係,所以,從歷史的發展説明,中華文化及文明較為強調團結和重視集體利益的價值觀念,相對於古希臘人強調的個人自由價值觀念,在物競天擇的考驗中, 生存能力更強。這個選擇,並非某些學者作家所說的那麼極端,只是在集體利益及個人利益的軸線上,平衡點較西方文化離個人私利遠一點,離集體私利近一點。
愚:那希臘文化不是復生嗎?
智:首先,現時所再發現和理解的古希臘文化,因為中斷了千多年,能保持原來版本的有多少成是疑問。第二,已時的西方文化和文明,不是將希臘文化照單全收, 而是抽取了其中的一部份,結合了羅馬的世俗制度和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而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和文明。而且這個結合,在理性思維上而言,是難以理解的。
愚:何以見得呢?
智:基督教是一神教,上帝具有先驗、絕對和不容挑戰的權威;而希臘文化,按後人的解讀,則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這種價值觀念還反映在宗教信仰上,希臘是多神教,而且低級神祇和人類經常挑戰高級神祇甚至眾神之王的宙 斯,所以他們的公民才堅持人人參政,人人要當家作主,結果是小小的城邦也難以一致,更不要奢望取得整個城邦聯盟的一致,各自為戰的結果就是滅亡,那便是現 實。可想而知,這兩種價值觀念互相矛盾。羅馬立國初期採用共和制,是一種雛形的代議模式,效率比人人直接參政較高,所以能擴張,但迅速擴張的結果是人口的質素下降和參差,人生而平等不是叫口 號就能達到,現實中,無論如何努力教化仍有賢愚賤肖,要做到大多數人具有相近的質素也要付出相當努力搞文教,羅馬的執政者當初根本沒有這個打算,他們目的是 開拓奴隸來源提供免費勞動力,又不是要教化普渡眾生,但人口過速及過度澎漲便出現管治問題,羅馬帝國人口約5千多萬,羅馬人只佔約一成多,由一成羅馬人的 奴隸主統治九成奴隸的兩層社會架構不可能穩固,結果便容許以錢或以功贖身的方法,早期的奴隸,包括拉丁人,義大利人和希臘人,可以透過樹立戰功,俘獲奴隸等 來令自己晉身中間階層,羅馬帝國,基本上是一個層壓式的奴隸國家,當這個中間階層增多,中間剝削便越嚴重,最底層的奴隸生不如死,當然反抗。另一方面,羅 馬人經過數百年的養尊處優,加上生活荒淫,早已失去戰鬥力,防務只靠僱傭軍及歸順贖身的奴隸支撑,漸漸無力應付四週蠻族的入侵,而且上層羅馬人內部的權力鬥爭 亦沒有因轉為帝制而停止,你可以發覺,滿清末年的情況非常相似。西元三世紀,羅馬內亂頻生,西元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暗殺,羅馬陷入長達五十 年的內戰中,史稱「三世紀危機」。西元284年,新皇戴克里先無力管控制整個帝國,開始採用四帝共治模式,帝國一分為二,帝分正副,共有四帝,此後已無力維持統一局面;一般認定西 羅馬帝國的滅亡日期是西元476年。
愚:那羅馬還是比漢朝的壽命長呢!
智:哈哈,從你的問題便看到你的觀念有錯了;你以為西方歷史跟中國歷史般可以用朝代劃分嗎?其實,很多西方的文明,會隨著國家滅亡而湮沒或重組,而且政 權更迭頻密,直到近代才改善過來,所以西方中的文明,會一直仍沿用原來國族的名號,政權更迭後,按照慣例,亦承繼原本國家的地位和權益,例如蘇聯解體,俄 羅斯承繼了絕大部份的國際組織內的職位,從長遠歷史發展看,七十多年的蘇聯只是俄羅斯的一個特定時期,但卻不會像中國那樣強調改朝換代更改國號。很多人將西方國家的整個歷史和中國的 一個朝代來比較,那是比喻不倫,如果拿羅馬八百年歷史跟中國比較,對應的應該是中國五千年或最低限度三千年信史的歷史。
愚:但羅馬是…,呃,是了,羅馬有改朝換代嗎?
智:你終於明白到重點了,你本來想説羅馬政府是一直統治羅馬帝國,但接著已不敢肯定是不是有過政權更迭了。在網上便見到很多人拿中國改朝換代説中國政權交接落後,
以為羅馬八百年就只有一個政府,事實上完全不清楚羅馬政權更迭的頻密和暴力,如果真的要以此作為準則,西方更落後。中國每個朝代,一般是十多二十個皇帝,
以皇室成員為限,相對簡單,到了近代,開始用了西方的國族觀念,一律以中國為通用國家名稱,而詳細官方名稱,才與政權掛勾。羅馬便複雜得多,很多時候,甚
至同時包括多個帝國。維基上有一個羅馬的元首和皇帝列表,由西元前27年排至西元476年,不計前共和時代,449年間,共有約130個皇帝(包括叫元首的皇帝),平均三年多便一個,
人數之多,可謂奇觀,而且絕大部份是被暗殺或遭敵人所殺,不是和平交接,有說唯一能含笑而終的羅馬皇帝只有戴克里先。三世紀危機時是內戰,打了五十年,四世紀時是四分五裂且被蠻族入侵直至滅亡。至於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
雖然一直自稱屬於羅馬帝國,但人口以希臘人為主,所以仍能保留著部份的希臘地方文化,西羅馬滅亡後,希臘人的文化才得到強化,但仍待7世紀才開展,後世歷史學
家不大願意承認是羅馬正統,改稱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由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所滅,歷史長達一千年,但同樣不是由始至終一個政權,而是經
歷12個王朝及93個皇帝,平均每10.5年換一個皇帝,每80年換一個王朝,事實上已比西羅馬帝國穩定一點。秦統一天下後,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時代能相比,一個
是西元304至439年的五胡十六國,另一個是西元897至979的五代十國,但論皇帝之多,顯然仍有所不及,因為時間較短,都只是一百年左右。禍害已大
到不能接受,漢末的人口經歷三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後,只劫後餘生的,就只有十份之一。這樣吧,回去數數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時代,看他們在位時間和下場,然後
再思考那些立場先於判斷的言論,便勝過背誦通識書中的內容了。下次也許談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矛盾如何統一吧。
愚:一定一定,下次還要繼續聽前輩的見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