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25 西方文化 6
Western Culture 6
20/6/2015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愚:前輩午安,您有追看論戰的文章嗎?很精采呢!其實我倒想知道前輩的看法的。
智: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確有差異,在通訊及傳媒發達至把全球連成一體的今天,仍然是千差萬異,一些民族的特性更是特別明顯,即使離開祖居地,無論移 居到那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用基因來形容這種民族傳統特性的承傳,是文學上的修辭,並無不可。享庭頓先生的文明衝突論,便承認這種文化特性的承傳, 只是關於衝突(clash)的論點,便有較多爭議,那便是我所説的情況,社會科學難有定論,而且亨庭頓先生説的clash是解作碰撞多於衝突,硬要解釋成 衝突甚至戰爭,那是曲解,如果兩個文明都不具侵略性,那碰撞只是概念上的衝擊。至於用文明內部也有衝突來否定文明間因為文化不同而發生衝突的可能,是毫無 邏輯的理據,等如説一家人自己經常意見不和,那這家人跟其他家庭的衝突就不是意見不合而引致一般;這些書生學者的想法果然是與眾不同,人的意見有分歧是正常現像,同一文化體系的人可以有N個理由導致內部矛盾,那不同文化的人因為N+1或第N+1個理由如文化價值觀念分歧而出現矛盾有什麽奇怪,兩者沒有邏輯上的非A則B的否定關係,不同文化可以令意見分歧變得更大。亨老是為文明間的衝突提供多一個解釋,又沒有否定其他的理由,看現時中東的情況,便知這個理論並非無理,而且亨庭頓先生另一目的,看來是提醒世人,特別是西方人不要強行將自己的文化輸出,惹來無謂的紛爭,世上可能確有普世價值,但迄今而止,並無什麽普世文化,有人硬將某些文化的價值觀念說成是普世價值,那是文化沙文主義的心態作祟。
愚:那民族性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了?
智:我個人是認同的。今次的爭論,是有人一直只選擇性地提到中華文化病態一面,令人不快,其實,參與者可説是屬於同一陣營居多,對中國文化的貶多於褒,不過是程度上有差别吧了,過了火位的話,陣營內的部 份人士也感到有點那個。批評者很多都是以五四時的文人如魯迅,胡適,梁漱溟等自居,卻沒有理會今昔環境的不同,當時為政者喪權辱國,外遭列強欺侮,內則腐 敗無能,軍閥爭權,文盲餓俘遍野,戰亂就近在眼前,和今日的時局,根本就有極大落差。不是説今天沒有改善空間,而是現在的評論者,不少人並非以事論事,或 針對現實環境作可行建議,而是要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放任自由和權利,或提供一些虛假期望給社會人士,至於背後目的和動機,如果是借吹捧西方文化往自己臉上貼 金,也還是小意思,如果是跨過底線的行為,那便難以饒恕。我之前剛跟你説本地沒有文化土壤培養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學者,這次論戰便是又提供一個明證了,因 為其中一位著名作家為了證明自己言論正確,一下子列出一份十多本書的書目,還稱之為 A Booklist for Morons (給低能者的書單),本地人只道作家果然博學,因為書名極為孤僻,那知被遠在美國的一位華人哲學教授指出,書目原來抄自一本內地書收錄的文章目錄,並非書 目,而且做文抄公時將作者姓名和文章標題上下錯配,錯漏百出;看來作家並未曾讀過這本書,更不要説其中所列舉的文章,否則便不會錯把文章當作書本和弄出了 那麼多的抄寫錯誤。這張書目,應該正名為 A Moron's Booklist(低能者的書單)。
愚:吓,大作家竟然犯了這樣的錯誤,很難看呢!
智:哈哈,算了吧,反正這些用訴諸權威意見來支持自己論點的做法,多一些或少一些分别不大,論點的情理基礎才是重點,認為民族特性存在的應該佔大多 數,而且,對一些人來説,如果不承認,那又如何能日以繼夜地用中國人的劣行來貶損中華文化和吹捧西方文化,賺取眼球和稿費呢?問題是中華文化及中國人的民 族性是否真的那麽低劣呢?
愚:我曾經想過,歷史究竟有沒有參考價值呢?如果一些文化和文明真的好像一 些學者説得那麽優越,那這些文明應該更有競爭力才是,但很多時,一些落後的民族卻把這些優越的文明征服或毀滅,那優越的定義究竟是什麽呢?好像前輩上次説 的歷史,被雅典和斯巴達看不起的馬其頓人,卻統一了希臘,被希臘人當做蠻族的羅馬,又征服了大半個歐洲和擴張到亞非洲,我甚至覺得所謂落後的文化反而更強 大和更具有生存下來的能力。
智:哈哈,你終於注意到這點了,但你發現的問題,不是説明歷史沒有參考價值,只是説明很多學者的意見沒有參考價值。他們心中的先進和優越的標準,過 於偏向了一些先入為主但不切實際的價值觀念,而忽略這些觀念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生存的問題,套用現代術語,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物競天擇,不能確保生 存,一切都是浮雲;另外是虛偽,採用了雙重標準,對待不同文明的同樣事物,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評價,那何不説偏頗才是普世價值;還有一些更為卑劣,為了達 到一些目的而故意令世人分不清是非對錯,乾脆偷換概念,將好壞的標準完全顛倒再顛倒。例如羅馬,蒙古,滿清等,他們的遊牧文化,元老院或部落大會,確是能 滿足到一些人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草原上,彎刀弓箭和馬背功夫,是用生命來證明對錯的,論實力排座次是最公平而簡單直接的方法,在 馬背上是打天下,在龍座上是治天下,根本是兩回事,東西方文化在這方面是一致的。無論把希臘的議會和羅馬的元老院在概念上説得怎麽優越,都無法抹殺奴隸制 存在的事實,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蒙古帝國,滿清帝國等,在急速擴張初期,都是嗜好戰爭,征服不是為了什麽偉大高尚的理想,是為了獲得更 多的土地和奴隸,所以他們的自由和平等是局部而非普及的,只適用在核心族群的社會精英,在西方成了奴隸社會,在東方成階級社會。羅馬在擴張後蜕變成帝制, 並非歷史的偶然或倒退現像,而是一種由部落公社過渡到奴隸社會的自然發展,奴隸制在西方,要到18世紀中南北戰爭後才名義上終止;沒有羅馬及中世紀的歷 史,不會有後來的啟蒙運動,沒有啟蒙運動,不會有南北戰爭中的解放黑奴宣言。反觀中國,春秋戰國甚至更早期,奴隸制已經崩潰,諸侯國為了爭霸,求才若渴, 養士之風盛行,雞鳴狗盜,有一技之長的小人物,都可得到向上流動的機會,布衣卿相是風尚,到唐朝開科取士,正式開啓社會流動的階梯,公務員的銓敍制度,已 近似今日的模式,社會上的士農工商,都不是世襲相傳,跨代貧窮不比現時嚴重。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入主,才倒退至階級社會(cast society),仍不及美國的奴隸社會般落後;民初時已漸漸回復各族共和,當時中國人對社會的不滿,是因為政府無法抵抗外侮多於對自由平等的渴求。
愚:歷史説古希臘有奴隸,近代西方有黑奴,但另一方面卻又強調西方的體制自由平等,為什麽我們當時就沒想到質疑奴隸和自由平等的矛盾呢?
智:描述一個社會,竟然可以將奴隸那部份切割開來不計,只計那小部份”平等”的精英階層,老師可以這樣教,學生可以這樣學,還有何話可說;在急功近 利的風氣下,教育只能是填鴨式教香,學生變成只會背誦,不會思考分析了。但身負學者和知識份子盛名的人士也是這樣選擇性失明,才是香港 的不幸。西方文化的危機,是沒有看到自己的優越感及擴張野心令他們的自由和平等先天性地只能對少數人適用,在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上並不暢順,二戰後西方列強 放棄殖民地的其中一個理由,便是既無法平等看待殖民地原住民,但又無力平息反抗或理直氣壯地實施奴隸制,你能想像到如果菲律賓仍保留作為美國的一個州,那 他們 的一億人口佔了現時美國的1/4,那會是怎麼狀況;即使沒有菲律賓,因為歷史原因而包含多個種族在內,非裔及有色人種的比例不斷增加,種族及階級不平等問 題仍是一個計時炸彈,而且看不出有什麽有效的解決辨法。加拿大和北歐的文化 多元政策實施得較好,然而無可避免亦激發起一些種族主義者。將羅馬後共和時代的社會狀況跟現時西方的社會客觀比對一下便不樂觀。
愚:前輩,如果世人皆醉你獨醒,那是不是會很痛苦?
智:如果真有此事,那是共業如此,盡力做了應做的事便心安理得好了,這正是中華文化可取之處,過於自以為是,以為眾人皆醉,強行不擇手段將一己之願 用暴力方法付諸實行,可能醉的正是自己,為害更大。好像對戰爭的偏好,按近代史實的統計數據,西方文化便遠遠高於中華文化,即使是戰後,近三百塲戰爭,絕 大部份都是西方國家發動和參與,而其他國家絕大部份是捱打或反擊的一方,這些鐵般事實,偏偏是那些才子,才女,大 V,公知(公共知識份子)等文化演員所不願提及的,為的,可能是要維護西方文化全方位優越的形像。
愚:前輩,又花了您半天時間啦,晚輩告辭了,下星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