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iframe-b2s-201900813bottom-line_comparative-sociology.hml
-B2S
-13/08/2019

比較政治學不應逾越的界線


人類歷史中,出現過種種不同之社會體制,也有不同學説理論比較各者優劣,惟理論一如江湖術士之占卜風水術數,過去説得頭頭是道,未來則常不兑現,和漁樵村 夫於里弄間之閒談無異;因為憑察言觀貌辨色,再旁敲側擊,過去之事,雖不中亦不遠矣;未來則一片混沌,根本無從得知;愈是説得實在,便愈不靠譜;故術士多 説模菱兩可又故作神秘之預言,解讀似是而非,但求蒙混過關;如有學者較真,效術士斷言未來之事,總是無法兑現。

失準事小,若然有人深信世上真有唯一且絶對優越的文明體制,依邏輯推論,自當推而廣之,兼善天下,好讓世界大同。常人少有深究名詞意義,大同文字原意,大 者是廣泛普遍,同是共識(consensus)或一致(similarity,congruence),合併解釋即是達成高度一致性(grand similarity/grand  congruence/grand universality),要臻此境界,便要同化(assimilate)其他文明,至於同化至何種程度,一個大(grand)字可有多種不同解讀。實 踐上,無論於大體以至細節,此理念皆無可行性。強勢文明同化弱勢文明,若強而行之,最極端是以武力征服,稍次是以策反顛覆,更次是以文宣分化,最温和方式是以道理和成就服人。至於成效,表面上強硬手段直接簡單,然而耐力和效力成疑,歷史上雄霸一方之文明,皆只能稱雄於一時,然後無以為繼,能勉強説得上道統不輟者便只有中華文明一系。

強勢文明同化弱勢文明之舉,每每是紛爭之源。動輒指斥其他文明落後,以優越自居,此種論調屬文化一元論(monism)之濫觴,本身已含無法拆解之矛盾;仔細觀察,歷史所見,一元文化體系下之文明體制,總會一分為二,二分為三,各衍生出來之二級文明,皆自命為正統,互不相讓,彼此以前述4式手段意圖同化異端,由是紛爭征戰不輟。

中國文化智慧,在於不走極端,實用主義至上,所以孔子棄大同而取小康,其優越之處在於不以最優自居,皆因深信物極必反,至善反成極惡。後 人對孔子雖有誤解,有止於至善之説,然實踐時仍不失大要,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心態,視至善為人類永不可及而須永久追求之目標,不敢輕言臻至善之境;故 中華文化從不自囿於某一框框,只要是好東西,不管來自東西南北,黃白黑棕,皆可取而用之,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證諸歷史,炎黃結盟,合二者之長,涿 鹿戰後,兼取東夷之勝;至於宗教,道佛並存,景教回教不拒,順其自然,任其自行生滅。對待其他文化,無論精神或物質成就,皆兼收並束;所奉行者是世俗多元 文化(secular pluralism),求同定其發展方向,存異包容和平競爭。國際之爭,和是主調,戰是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寫於兵法之內,世間僅見。有人黑之曰大漢主義,或以滿清特例為例,實際未曾領會中華文化多元流動之精神。

因此之故,凡作社會體制比較,充其量只能以止於至善之心態為原則,知理想國之至善為人類可逐漸接近而永不能達至之目標,明確告知世人現世並不存在完美文 明,普世價値亦只限於幾個公認之道德信念,譬如物質上之生存發展權利,精神上之智仁勇信等,僅此而已,其餘皆有制約;更要承認殊途亦能同歸,模式不能定於 一尊,虛心客觀比較,認識並承認彼此長短,始能成為傳世理論。馬恩學説,饒是只構築一虛擬未來之共享世界,亦因後人極端解讀,曾強求速成,結果以蘇聯解體 為中結,如今再重謀出路。歷史學家享廷頓之文明碰撞論,由於暗示衝突對抗為解決不同文明矛盾之必然方式,二戰後漸被摒棄,惟於現實解讀中不失價値。其門生 富山竟更進一步,稱現世西方文明為終極文明藍本,雖沒有指出戰爭暴力為必然同化手段,豈能不錯漏百出,結果短短十年便被迫修訂,然已遺禍人間,至今不知幾 許生靈於強行同化過程中化作塵土。

學者雖無虎符,亦無世俗權杖,惟一言一語,卻舉足輕重,可以喪邦亂世,槓杆效應或數以千萬倍計。故良心所寄,絕不應輕易斷言某一現實文明為終極文明、某一現今價値為普世價値;此為道德底線,否則只會淪為政客打手,世間永無寧日。

- 完 -